樞言
關燈
小
中
大
才可以生存。
一天斷了食,等于過歉年;三天斷了食,等于過饑年;五天斷了食,等于過荒年;七天斷了食,國土就保不住;十天斷了食,同類皆無,全部都将死掉了。
先王最重視誠信,有了誠信,天下各國就結好了。
賢大夫不依靠宗室門第,士不依靠别國同盟,取得平平的小利不視為功,面對平平小富不為所用。
所以,存國家,定社程的大事就在暫短之間的謀劃當中解決了。
聖人在運用其心思,好像渾渾沌沌地博大而圓到,又隐隐地使人找不到門,紛紛然好象亂絲,又象有次序地可以梳理。
就是說,人們想要求知的就讓他求知,想要求利的就讓他求利,想要求勇的就讓他求勇,想要求地位的就讓他求地位。
他想求地位,我就許他求地位,人家會說我有禮;他想求勇,我就許他求勇,人家會說我恭;他想求利,我就許他求利,人家會說我仁;他想求知,我就許他求知,人家會說我聰敏。
但是要注意戒備,隐微而庇翼自己,動作一定要深思,不要被人識透;對于突然到來的事件,必須有防備。
對人有信叫作仁,不被欺瞞叫作智,既智且仁,就可以說是成熟的人了。
卑賤者固然應當事奉高貴者,不肖者固然應當事奉賢者。
但高貴者之所以能成為高貴,正因為他能夠做到以貴事賤;賢者之所以能成為賢,正因為他能夠做到以賢事不肖。
粗惡是一精一美的根本,卑下是尊高的根本,低賤是高貴的根本。
所以先王很重視它們。
天,通過時令發揮作用,地,通過物材發揮作用;人,通過行德發揮作用;鬼神,通過賜福發揮作用;禽一獸,通過力氣發揮作用。
所謂德,就是率先行德的意思。
所以,行德最好是走在前頭,它不象應敵打仗那樣以後發制人為好。
先王舉事,占有一個不利條件兩個有利條件的,可成霸業;完全是有利條件的,可成王業;占有一個有利條件兩個不利條件的,必然削弱;完全是不利條件的,必然敗亡。
計量以後,不講求多少;稱量以後,不講求輕重;度量以後,不講求短長,不講求這三者,不可以舉大事。
能夠保持戒懼麼?能夠保持謹慎麼?能夠保持隐伏而不鋒芒外露麼?能作到種谷得谷麼?能作到種麥得麥麼?能設想春日不生長,夏日也無所得麼?先王用服務來聚合友誼,用行德來聚合國人。
兩者都無所聚合,那就沒有成就,也沒有親近的人了。
凡國家的敗亡,找原因往往在它的長處;人的自我失誤,也往往因其所長。
所以,善于遊泳者死于梁地,善于射獵者常死在荒野之中。
生命從屬于糧食,言辭從屬于實事。
無好事而有好的言辭表達的,自古及今,不曾存在。
衆勝寡,快勝慢,勇勝怯,智勝愚,善勝惡,有義勝無義,有天道勝無天道。
凡此七個勝利條件貴在有其多數,而終身運用就将具備其多數了。
人君好放蕩縱欲,忘其身而失其國者,必然失敗;其德望不足以感懷其民衆者,必然失敗;盛其刑罰而殘害其士人者,必然失敗;諸侯給與權威,但時間長而不知急起直追者,必然失敗;自身很老而不知尊重太子者,必然失敗;貯蓄積藏的物資,陳列腐朽的糧食,而不肯施與他人者,也必然失敗。
人的名分有三:有治理的,有督促的,有服務的。
事的名分有二;有糾正于事前的,有察明于事後的。
五者完善,天下就得治了。
名分正則天下治,名分不正則天下亂,沒有名分則死滅。
所以先王很注重名分。
先王謀取天下,對遠的國家用&ldquo禮&rdquo,對近的國家用&ldquo親&rdquo。
所謂親和禮,是用來謀取天下的手段;所謂遠和近,是就區分天下各國邊際而言的。
每天都有增長而唯恐太少的,是忠心;每天都有減少而唯恐太多的,是欲一望。
多忠少欲,是明智的表現,是作人臣的寬廣道路。
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家富國貧的局面,就是人臣的大罪;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爵尊主卑的局面,也是人臣的大罪。
對國家沒有功勞尚可以赢得富貴,誰還去推祟賢人呢? 普通人的心理活動,愛往往是憎的開始,恩德往往成為怨恨的出發點。
他們事奉雙親,有了妻子孝行就衰退了;他們事奉國君,有了産業,家室富足,德行就衰退了;爵祿滿足忠心就衰退了。
隻有少數賢人不這樣而已。
所以先王總是不使人們爵祿太滿了。
釜鼓之類的量器裝滿了,人們就要用&ldquo概&rdquo來平;人滿了,天就要來平。
所以先王不使人們爵祿太滿。
人君執行&ldquo逆&rdquo的政策,人臣反而會順着行事。
先王重視榮辱,榮辱決定于實際行動。
天地沒有私愛和私恨,實際行善者有福,實際行不善者有禍,禍福都在實際行動。
故先王重視實際行動。
公開行賞,節約費用;公開處刑,減少刑殺。
賞罰公開是德政的最高體現,所以先王重視公開。
天道偉大而帝王應當運用,愛天下之所愛,惡天下之所惡,天下就可以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則必然鞏固。
先王的書,我内心是敬愛的,不過一般人并不了解它。
所以,有事的時候,要敬讀它;無事的時候,也要敬讀它。
我是怕事的,所以不喜歡作事;我也是怕講話的,所以不喜歡發言。
原因是行年六十而且年老口吃的原故。
一天斷了食,等于過歉年;三天斷了食,等于過饑年;五天斷了食,等于過荒年;七天斷了食,國土就保不住;十天斷了食,同類皆無,全部都将死掉了。
先王最重視誠信,有了誠信,天下各國就結好了。
賢大夫不依靠宗室門第,士不依靠别國同盟,取得平平的小利不視為功,面對平平小富不為所用。
所以,存國家,定社程的大事就在暫短之間的謀劃當中解決了。
聖人在運用其心思,好像渾渾沌沌地博大而圓到,又隐隐地使人找不到門,紛紛然好象亂絲,又象有次序地可以梳理。
就是說,人們想要求知的就讓他求知,想要求利的就讓他求利,想要求勇的就讓他求勇,想要求地位的就讓他求地位。
他想求地位,我就許他求地位,人家會說我有禮;他想求勇,我就許他求勇,人家會說我恭;他想求利,我就許他求利,人家會說我仁;他想求知,我就許他求知,人家會說我聰敏。
但是要注意戒備,隐微而庇翼自己,動作一定要深思,不要被人識透;對于突然到來的事件,必須有防備。
對人有信叫作仁,不被欺瞞叫作智,既智且仁,就可以說是成熟的人了。
卑賤者固然應當事奉高貴者,不肖者固然應當事奉賢者。
但高貴者之所以能成為高貴,正因為他能夠做到以貴事賤;賢者之所以能成為賢,正因為他能夠做到以賢事不肖。
粗惡是一精一美的根本,卑下是尊高的根本,低賤是高貴的根本。
所以先王很重視它們。
天,通過時令發揮作用,地,通過物材發揮作用;人,通過行德發揮作用;鬼神,通過賜福發揮作用;禽一獸,通過力氣發揮作用。
所謂德,就是率先行德的意思。
所以,行德最好是走在前頭,它不象應敵打仗那樣以後發制人為好。
先王舉事,占有一個不利條件兩個有利條件的,可成霸業;完全是有利條件的,可成王業;占有一個有利條件兩個不利條件的,必然削弱;完全是不利條件的,必然敗亡。
計量以後,不講求多少;稱量以後,不講求輕重;度量以後,不講求短長,不講求這三者,不可以舉大事。
能夠保持戒懼麼?能夠保持謹慎麼?能夠保持隐伏而不鋒芒外露麼?能作到種谷得谷麼?能作到種麥得麥麼?能設想春日不生長,夏日也無所得麼?先王用服務來聚合友誼,用行德來聚合國人。
兩者都無所聚合,那就沒有成就,也沒有親近的人了。
凡國家的敗亡,找原因往往在它的長處;人的自我失誤,也往往因其所長。
所以,善于遊泳者死于梁地,善于射獵者常死在荒野之中。
生命從屬于糧食,言辭從屬于實事。
無好事而有好的言辭表達的,自古及今,不曾存在。
衆勝寡,快勝慢,勇勝怯,智勝愚,善勝惡,有義勝無義,有天道勝無天道。
凡此七個勝利條件貴在有其多數,而終身運用就将具備其多數了。
人君好放蕩縱欲,忘其身而失其國者,必然失敗;其德望不足以感懷其民衆者,必然失敗;盛其刑罰而殘害其士人者,必然失敗;諸侯給與權威,但時間長而不知急起直追者,必然失敗;自身很老而不知尊重太子者,必然失敗;貯蓄積藏的物資,陳列腐朽的糧食,而不肯施與他人者,也必然失敗。
人的名分有三:有治理的,有督促的,有服務的。
事的名分有二;有糾正于事前的,有察明于事後的。
五者完善,天下就得治了。
名分正則天下治,名分不正則天下亂,沒有名分則死滅。
所以先王很注重名分。
先王謀取天下,對遠的國家用&ldquo禮&rdquo,對近的國家用&ldquo親&rdquo。
所謂親和禮,是用來謀取天下的手段;所謂遠和近,是就區分天下各國邊際而言的。
每天都有增長而唯恐太少的,是忠心;每天都有減少而唯恐太多的,是欲一望。
多忠少欲,是明智的表現,是作人臣的寬廣道路。
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家富國貧的局面,就是人臣的大罪;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爵尊主卑的局面,也是人臣的大罪。
對國家沒有功勞尚可以赢得富貴,誰還去推祟賢人呢? 普通人的心理活動,愛往往是憎的開始,恩德往往成為怨恨的出發點。
他們事奉雙親,有了妻子孝行就衰退了;他們事奉國君,有了産業,家室富足,德行就衰退了;爵祿滿足忠心就衰退了。
隻有少數賢人不這樣而已。
所以先王總是不使人們爵祿太滿了。
釜鼓之類的量器裝滿了,人們就要用&ldquo概&rdquo來平;人滿了,天就要來平。
所以先王不使人們爵祿太滿。
人君執行&ldquo逆&rdquo的政策,人臣反而會順着行事。
先王重視榮辱,榮辱決定于實際行動。
天地沒有私愛和私恨,實際行善者有福,實際行不善者有禍,禍福都在實際行動。
故先王重視實際行動。
公開行賞,節約費用;公開處刑,減少刑殺。
賞罰公開是德政的最高體現,所以先王重視公開。
天道偉大而帝王應當運用,愛天下之所愛,惡天下之所惡,天下就可以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則必然鞏固。
先王的書,我内心是敬愛的,不過一般人并不了解它。
所以,有事的時候,要敬讀它;無事的時候,也要敬讀它。
我是怕事的,所以不喜歡作事;我也是怕講話的,所以不喜歡發言。
原因是行年六十而且年老口吃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