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輔
關燈
小
中
大
谄一婬一者未之嘗聞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一婬一聲谄耳,一婬一觀谄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傷民,民傷而身不危者,未之嘗聞也。
曰:實圹虛,墾田疇,修牆屋,則國家富。
節飲食,撙衣服,則财用足。
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
逐奸人,诘軸僞,去讒慝,則奸人止。
修饑馑,救災害,振罷露,則國家定。
明王之務,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
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薄稅斂,毋茍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三者,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而仁義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備用者,其悅在玩好。
農以勞矣,而天下饑者,其悅在珍怪,方丈陳于前。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悅在文繡。
是故博帶梨,大袂列,文繡染,刻镂削,雕琢采。
關幾而不征,市鄽而不稅。
是故古之良工,不勞其知巧以為玩好,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譯文】 古代的聖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廣譽,豐功偉業,顯赫于天下,為後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們擁護的,從來沒有聽說過。
暴君之所以喪失國家,危及社稷,宗廟颠覆,湮沒無聞,不是由于失掉人們擁護的,也從來沒有聽說過。
現今擁有國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辦事有威信,戰争勝利,防務鞏固,大的想統一天下,小的要稱霸諸侯,卻不重視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則兵敗而地削,大則身死而國滅。
所以說:&ldquo人&rdquo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這是天下頂重要的問題。
我們說:得人的方法,莫如給人以利益;而給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實際政績來證明。
所以,善于為政的,總是田地開墾而城邑殷實,朝廷安閑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廢止,倉庫充實而監獄空虛,賢人得用而奸臣罷退。
上層人士,總是祟尚公正而鄙視阿谀之風;士民,總是重視勇武而鄙視财利;平民,總是愛農而厭惡大吃大喝,從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
所以,君主要寬厚而有所減免,人民要從而無所怨恨,上下協調而有禮儀,這才會活安定而辦事有威信,戰争勝利而防務鞏固,而一戰而征服諸侯。
不善于為政的,總是田荒蕪而城邑空虛,朝廷驚擾而官府混亂,公廢棄而邪道風行,倉庫空虛而監獄人滿,賢罷退而奸臣得用。
上層人士,總是阿談成風鄙視公正;士民,總是重視财利而輕視勇武;民,總是喜好吃喝而厭惡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難。
君主非常殘暴苛刻而無減免,人民特别固執兇頑而不肯服從,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協調,所以生活不安定而辦事無威信,戰争不勝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則兵敗而地削,大則身死而國滅。
由此看來,為政就不可不謹慎對待這些問題了。
德有&ldquo六興&rdquo,義有&ldquo七體&rdquo,禮有&ldquo八經&rdquo,法有&ldquo五務&rdquo,權有&ldquo三度&rdquo。
什麼叫六興呢?回答是:開辟田野,建造住宅,講求種植,勸勉士民,鼓勵耕作,修繕房屋,這叫作改善人們生活。
開發潛在的财源,疏通積滞的物産,修築道路,便利貿易,注意送往迎來,這叫給人們輸送财貨。
疏浚積水,修通水溝,挖通回流淺灘,清除泥沙淤滞,打通河道堵塞,注意渡口橋梁,這叫作給人們提一供便利。
薄收租稅,輕征捐賦,寬減刑罰,赦免罪犯,寬恕小過,這叫作實施寬大的政治。
敬養老人,慈恤幼孤,救濟鳏寡,關心疾病,吊慰禍喪,這叫作救人之危急。
給寒冷的人以衣服,給饑渴的人以飲食,救助貧陋,赈濟破敗人家,資助赤貧,這叫作救人之窮困。
這六個方面;都屬于興舉德政。
這六項能見之實行,人民所要求的,就沒有得不到的了。
人民的欲一望必須得到滿足,然後才能夠聽從上面;聽從上面,然後政事才能辦好。
所以說:德政是不可不興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了&ldquo德&rdquo,而未必懂得&ldquo義&rdquo,然後就應該以身作則以教民行義。
&ldquo義&rdquo有七體。
什麼叫七體呢?回答是:用孝悌慈惠來奉養親屬,用恭敬忠信來事奉君上,用公正友愛來推行禮節,用端正克制來避免犯罪,用節約省用來防備饑荒,用敦厚樸實來戒備禍亂,用和睦協調來防止敵寇。
這七個方面,都是義的實體。
人民必須知義然後才能中正,中正然後和睦一團一結,和睦一團一結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然後辦事才有威信,有威信才可以戰争勝利而防務鞏固。
所以說:&ldquo義&rdquo是不可不行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ldquo義&rdquo,而未必懂得&ldquo禮&rdqu
何以知其然也?曰:一婬一聲谄耳,一婬一觀谄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傷民,民傷而身不危者,未之嘗聞也。
曰:實圹虛,墾田疇,修牆屋,則國家富。
節飲食,撙衣服,則财用足。
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
逐奸人,诘軸僞,去讒慝,則奸人止。
修饑馑,救災害,振罷露,則國家定。
明王之務,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
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薄稅斂,毋茍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三者,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而仁義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備用者,其悅在玩好。
農以勞矣,而天下饑者,其悅在珍怪,方丈陳于前。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悅在文繡。
是故博帶梨,大袂列,文繡染,刻镂削,雕琢采。
關幾而不征,市鄽而不稅。
是故古之良工,不勞其知巧以為玩好,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譯文】 古代的聖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廣譽,豐功偉業,顯赫于天下,為後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們擁護的,從來沒有聽說過。
暴君之所以喪失國家,危及社稷,宗廟颠覆,湮沒無聞,不是由于失掉人們擁護的,也從來沒有聽說過。
現今擁有國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辦事有威信,戰争勝利,防務鞏固,大的想統一天下,小的要稱霸諸侯,卻不重視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則兵敗而地削,大則身死而國滅。
所以說:&ldquo人&rdquo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這是天下頂重要的問題。
我們說:得人的方法,莫如給人以利益;而給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實際政績來證明。
所以,善于為政的,總是田地開墾而城邑殷實,朝廷安閑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廢止,倉庫充實而監獄空虛,賢人得用而奸臣罷退。
上層人士,總是祟尚公正而鄙視阿谀之風;士民,總是重視勇武而鄙視财利;平民,總是愛農而厭惡大吃大喝,從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
所以,君主要寬厚而有所減免,人民要從而無所怨恨,上下協調而有禮儀,這才會活安定而辦事有威信,戰争勝利而防務鞏固,而一戰而征服諸侯。
不善于為政的,總是田荒蕪而城邑空虛,朝廷驚擾而官府混亂,公廢棄而邪道風行,倉庫空虛而監獄人滿,賢罷退而奸臣得用。
上層人士,總是阿談成風鄙視公正;士民,總是重視财利而輕視勇武;民,總是喜好吃喝而厭惡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難。
君主非常殘暴苛刻而無減免,人民特别固執兇頑而不肯服從,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協調,所以生活不安定而辦事無威信,戰争不勝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則兵敗而地削,大則身死而國滅。
由此看來,為政就不可不謹慎對待這些問題了。
德有&ldquo六興&rdquo,義有&ldquo七體&rdquo,禮有&ldquo八經&rdquo,法有&ldquo五務&rdquo,權有&ldquo三度&rdquo。
什麼叫六興呢?回答是:開辟田野,建造住宅,講求種植,勸勉士民,鼓勵耕作,修繕房屋,這叫作改善人們生活。
開發潛在的财源,疏通積滞的物産,修築道路,便利貿易,注意送往迎來,這叫給人們輸送财貨。
疏浚積水,修通水溝,挖通回流淺灘,清除泥沙淤滞,打通河道堵塞,注意渡口橋梁,這叫作給人們提一供便利。
薄收租稅,輕征捐賦,寬減刑罰,赦免罪犯,寬恕小過,這叫作實施寬大的政治。
敬養老人,慈恤幼孤,救濟鳏寡,關心疾病,吊慰禍喪,這叫作救人之危急。
給寒冷的人以衣服,給饑渴的人以飲食,救助貧陋,赈濟破敗人家,資助赤貧,這叫作救人之窮困。
這六個方面;都屬于興舉德政。
這六項能見之實行,人民所要求的,就沒有得不到的了。
人民的欲一望必須得到滿足,然後才能夠聽從上面;聽從上面,然後政事才能辦好。
所以說:德政是不可不興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了&ldquo德&rdquo,而未必懂得&ldquo義&rdquo,然後就應該以身作則以教民行義。
&ldquo義&rdquo有七體。
什麼叫七體呢?回答是:用孝悌慈惠來奉養親屬,用恭敬忠信來事奉君上,用公正友愛來推行禮節,用端正克制來避免犯罪,用節約省用來防備饑荒,用敦厚樸實來戒備禍亂,用和睦協調來防止敵寇。
這七個方面,都是義的實體。
人民必須知義然後才能中正,中正然後和睦一團一結,和睦一團一結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然後辦事才有威信,有威信才可以戰争勝利而防務鞏固。
所以說:&ldquo義&rdquo是不可不行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ldquo義&rdquo,而未必懂得&ldquo禮&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