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輔

關燈
o。

    然後就應該整頓&ldquo八經&rdquo以教民行禮。

    什麼是八經呢?回答是:上與下都有禮儀,貴與賤都有本分,長與幼都守次序,貧與富都守法度。

    這八個方面是禮的綱領。

    所以,上與下沒有禮儀就要亂,貴與賤不守本分就要争,長與幼沒有等次就要叛離,貧與富不依法度就失其節制。

    上下亂,貴賤争,長幼叛離,貧富失其節制,而國家還不陷于混亂,是沒有聽說過的。

    因此,聖明君主總是整頓這八禮以教導人民。

    八方面都各得其宜,作君主的就公正而不偏私,作臣子的就忠信而不結一黨一,作父母的以教育實現慈惠,作子女的以嚴肅實現孝悌,作兄長的以教誨實現寬厚,作人弟的以恭敬實現和順,作丈夫的以專一實現敦厚;作人一妻的以貞節進行勸勉。

    能這樣,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殺君,賤不越貴,少不欺長,疏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越大,放蕩不破毀正義。

    這八項是禮的常規。

    所以,人必知禮然後才能恭敬,恭敬然後才能尊讓,尊讓然後才能做到少長貴賤不相逾越,少長貴賤不相逾越,亂事就不會産生而禍患也不會發作了。

    因此說:&ldquo禮&rdquo是不可不重視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禮,而未必懂得&ldquo務&rdquo,然後就該依法令安排人力。

    安排人力有&ldquo五務&rdquo。

    什麼是五務呢?回答說:君主擇臣任官,大夫任官治事,官長負責其事而嚴守職責,士人修養品德而攻治才藝,平民則從事農耕種植。

    君主能夠擇臣而任官,政事就不紊亂;大夫任官辦事,措施就可以及時;官長分工任事而嚴守職責,行動就可以協調;士人能夠修身學藝,賢良人材就可以出現;平民從事農耕種植,财用就可以充足了。

    所以說:這五方面,就是人力的各有專務。

    人民必須認識這些專務,然後才能思想統一,思想統一然後才能專心緻志,思想統一而專心緻志,然後功業就可觀了。

    所以說:安排人力是不可不有所專務的。

     我們說:人民知道務,還未必懂得&ldquo權&rdquo,然後就該考究&ldquo三度&rdquo來行動。

    什麼是三度呢?回答說:上考度天時,下考度地利,中考度人和,這就是所謂三度。

    ,所以說: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利不宜,則有饑荒;人道不和,則有禍患。

    三者的到來,都是政事不好招緻的。

    所以說:要審度時機來舉辦大事,用舉事發動人民,用人民發動國力,用一國發動天下。

    天下動員起來了,然後功業就可以有成。

    所以,人民必須懂得權衡輕重,然後才舉措得當;舉措得當,則人民和睦;人民和睦,則功業建立起來了。

    因此說:權衡輕重這一點,不可不善加考度。

     五項綱領措施既已施行,然後就要驅逐奸民,查究僞詐,排除讒言邪惡之徒,而且不準聽一婬一亂言詞,不準造一婬一奢物品。

    如果人們有一婬一行邪性,傳播一婬一亂言詞,制造一婬一奢物品,用以取悅君主,惑亂百姓,移國動衆,以擾害人民務正業的,要處以死刑或流刑。

    所以說:凡人君内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敗而國土被削,名卑而國家受害,社程覆滅,自身危殆的,沒有不是由于對一婬一亂的喜悅而引起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回答是:一婬一亂的聲音悅其耳,一婬一亂的觀賞悅其目。

    耳目之所好,悅其心;放任内心之所好,就傷害人民。

    傷害了人民而自身不危亡的事,是從來沒有聽到過的。

    我們說:移民墾荒,開墾農田,修築房屋,國家就能富裕;節約飲食,撙節衣服,财用就會充足;推舉賢良,注重功績,廣布德惠,賢人就得到進用;驅逐奸人,查究僞詐,排除讒言邪惡之徒,奸人就消聲匿迹;防備饑荒,救助災害,販濟破敗人家,國家就會安定。

     英明君主的急務,在于加強農業,廢除無用之物的生産,然後人民可以富裕;選拔賢才,任用能臣,人民就可以得到治理;減輕賦稅,不苛求于民,并以忠愛相待,就可以使人民親近。

    這三項都是成就王、霸之業的大事。

    事物都有根本,而仁義是其關鍵。

    現在,工匠是夠巧的了,然而人民需用的東西得不到滿足,就是因為君主過于喜歡玩好的器物;農民是夠勞苦的了,然而天下還無糧挨餓,就是因為君主過于喜歡珍奇的食品;婦女也是夠巧妙的了,然而人們卻在無衣挨凍,就是因為君主過份喜歡華麗的服飾。

    所以,這就需要把寬大的帶子裁成窄小的,把肥大的袖子變成窄瘦的,把華麗的服飾染成單色,把刻樓的圖案削掉,把雕琢的花紋磨平。

    關卡上隻稽查而不征捐,市場上隻存放貨物而不收稅。

    古代的優良工匠,不運用他的智巧來做玩好的東西。

    所以,無用之物,守法者從不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