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馬

關燈
黃金一镒,命之曰正。

    分春曰書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

    與民數得亡。

    三歲修封,五歲修界。

    十歲更制,經正也。

    十仞見水不大潦,五尺見水不大旱,十一仞見水輕征,十分去二三,二則去三四,四則去四,五則去半,比之于山。

    五尺見水,十分去一,四則去三,三則去二,二則去一,三尺而見水,比之于澤。

    距國門以外,窮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為三日之功。

    正月,令農始作,服于公田農耕,及雪釋,耕始焉,芸卒焉。

    士聞見博,學意察,而不為君臣者,與功而不與分焉。

    賈知賈之貴賤,日至于市,而不為官賈者,與功而不與分焉。

    工治容貌功能,日至于市,而不為官工者,與功而不與分焉。

    不可使而為工,則視貨離之實而出夫粟。

    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

    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

    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為大善。

    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為大功;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是故官虛而莫敢為之請,君有珍車珍甲而莫之敢有。

    君舉事,臣不敢誣其所不能。

    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誠以來。

    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

    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

    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

    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聖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善分民也。

    聖人不能分民,則猶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聖。

    是故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于民,唯聖人為善讬業于民。

    民之生也,辟則愚,閉則類,上為一。

    下為二。

     失時 時之處事一精一矣,不可藏而舍也。

    故曰,今日不為,明日忘貨。

    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

     地裡 上地方八十裡,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裡,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

    下地方百二十裡,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

    以上地方八十裡,與下地方百二十裡,通于中地方百裡。

     【譯文】 立國 凡是營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須在大河的近旁。

    高不可近于幹旱,以便保證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節省溝堤的修築。

    要依靠天然資源,要憑借地勢之利。

    所以,城郭的構築,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圓的規矩;道路的鋪設,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準繩。

     大數 能做到&ldquo無為而治&rdquo的,可立帝業。

    為政而不為政務所累,顯得無可操勞的,可成王業。

    為政而謙虛不自貴的,可成霸業。

    不自以為貴是作君主的準則,貴而不超越應守的規範,是作臣子的準則。

     一陰一陽一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朝廷是儀法的體現,市場是商品供求的狀況的标志,黃金是計量财用的工具,&mdash個諸侯國擁有兵車千輛,是軍備的制度。

    這五個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實行起來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

    所以,土地可以調整政事。

    土地不公平折算而劃一,政事活動就無法公正。

    沒有公正的政事活動,生産就無法管理。

     春秋冬夏是一陰一陽一的推移,農時長短是一陰一陽一的作用,白天和黑夜的更替是一陰一陽一的變化。

    一陰一陽一的運動是正常的。

    即使有時失常,多的不能減少,少的也無法增加。

    天時,它是非人力所能損益的。

    可以用來調整政事的,隻有土地。

    所以,對土地不可不加以整頓。

    整頓土地,其實際可耕的數字,一定要進行核正。

    長的要核正,短的要核正,大的要核正,小的要核正,長短大小都要核正準确。

    土地不核正準确,官府就無法治理;官府無法治理,農事就辦不好;農事辦不好物資就不會豐富。

    所以,怎樣知道物資豐富呢?回答是,農事搞得好。

    怎樣看出農事搞得好呢?回答是物資豐富。

    一旦物資豐富,農事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