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體會——大同世界同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大同世界同不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ldquo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lsquo不吾知也!&rsquo如或知爾,則何以哉?&rdquo
子路率爾而對曰:&ldquo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rdquo夫子哂之。
&ldquo求!爾何如?&rdquo
對曰:&ldqu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rdquo
&ldquo赤!爾何如?&rdquo
對曰:&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rdquo
&ldquo點!爾何如?&rdquo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ldquo異乎三子者之撰。&rdquo
子曰:&ldquo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rdquo
曰:&ldquo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rdquo夫子喟然歎曰:&ldquo吾與點也!&rdquo
這一段便是論語先進篇中的一章,似乎在課本裡見過。大多數語文課本裡的東西其實都是灌得太早,讓還在上學的孩子讀這些東西實在是暴殄天物,如果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深意。非要到日後再看,才能恍然大悟。
其實是因為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個訪談,采訪一個dv制作人,叫什麼名字不記得了。他說他的理想就是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也不為,就這樣過一生。于是突然地,想起了孔子所贊許的這一位弟子來。
子路是勇士,也是孔子弟子中武功最高的一位。因此首先想到的,便是&ldquo勇而知方&rdquo。知方這一句,也就是知道規矩,類似于法家的觀念了。而勇者多自恃武力,深具野心,子路也不例外,因此首先想到的便是治理國家。但此人也有&ldquo方&rdquo的另一面,即過分執著拘泥于規矩,近乎迂闊。最終也死在了&ldquo方&rdquo上。因為師傅&ldquo君子死,冠不免&rdquo的教導,便在亂軍叢中從容冠帶,終至于斫成肉醬。則其&ldquo方&rdquo中并無政客的狡詐利用,卻是真心真意認可規則的力量,仍足以令人敬佩。
冉有是士人,他所想到的是富足生民,卻隻願做輔弼。禮樂教化,以俟閑者,怕也是諸葛一流的人物。離為相之道尚有距離,和子路的氣派自然是差得太遠,顯得寒酸了;而公西華,所說的無非是秘書一類的工作,面子上的禮節不差,便可心滿意足,更遠了。
但曾皙不同,與上面的三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套用王國維一句話,前三人所說,是有我之境,曾皙說的,則是無我之境。春天裡一群人聚着,無所欲求,唱唱歌,跳跳舞,吹吹風,然後回家。
想起了莊子的一段話: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這樣的生涯,有點類似于飽食遨遊了。孔子曾問道于老子,曆來以為道家出世而儒家入世,實際上骨子裡的理想卻并沒有太大差别,殊途同歸罷了。
曾皙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王國。也是一個真正人性*化的王國。然而卻非為衣食奔波、為不平呼号的人心所能夠想象。換句話說,實現的前提是和平、富足、安閑,隻有在低層次的目标得到了滿足的情況下,這樣的世界才能夠成為可能。曾皙的聰明之處是直接跳過了現實的種種困難和努力,直抒胸臆地說出了他理想中的世界。盡管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仍然遙遠。
當一個社會發展到了所有人都不必為了飽暖、權欲、戰争而奔走掙紮,剩下的還有什麼目标呢?人類是否便可以象曾皙描述的那樣,為歌舞而生、為舞雩台上的春風、舞雩台下的流水而生?
大同世界界世同大會不會相同
如果懂得輪轉的道理就會相同
就當是在癡人說夢吧。要用數十年的短短光-陰-,去負載如此之多的理想與使命,這本身就讓人迷惘。光-陰-于人之不可靠,正如理想于人之不真實、使命于人之善變化。但就在這樣川流不息的時間罅隙裡,大同世界的夢想仍然薪火相傳,燃一燒了千年。和後世庸碌書生、酸腐文人不同,真正的大儒,本質上是極其天真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ldquo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lsquo不吾知也!&rsquo如或知爾,則何以哉?&rdquo
子路率爾而對曰:&ldquo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rdquo夫子哂之。
&ldquo求!爾何如?&rdquo
對曰:&ldqu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rdquo
&ldquo赤!爾何如?&rdquo
對曰:&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rdquo
&ldquo點!爾何如?&rdquo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ldquo異乎三子者之撰。&rdquo
子曰:&ldquo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rdquo
曰:&ldquo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rdquo夫子喟然歎曰:&ldquo吾與點也!&rdquo
這一段便是
其實是因為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個訪談,采訪一個dv制作人,叫什麼名字不記得了。他說他的理想就是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也不為,就這樣過一生。于是突然地,想起了孔子所贊許的這一位弟子來。
子路是勇士,也是孔子弟子中武功最高的一位。因此首先想到的,便是&ldquo勇而知方&rdquo。知方這一句,也就是知道規矩,類似于法家的觀念了。而勇者多自恃武力,深具野心,子路也不例外,因此首先想到的便是治理國家。但此人也有&ldquo方&rdquo的另一面,即過分執著拘泥于規矩,近乎迂闊。最終也死在了&ldquo方&rdquo上。因為師傅&ldquo君子死,冠不免&rdquo的教導,便在亂軍叢中從容冠帶,終至于斫成肉醬。則其&ldquo方&rdquo中并無政客的狡詐利用,卻是真心真意認可規則的力量,仍足以令人敬佩。
冉有是士人,他所想到的是富足生民,卻隻願做輔弼。禮樂教化,以俟閑者,怕也是諸葛一流的人物。離為相之道尚有距離,和子路的氣派自然是差得太遠,顯得寒酸了;而公西華,所說的無非是秘書一類的工作,面子上的禮節不差,便可心滿意足,更遠了。
但曾皙不同,與上面的三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套用王國維一句話,前三人所說,是有我之境,曾皙說的,則是無我之境。春天裡一群人聚着,無所欲求,唱唱歌,跳跳舞,吹吹風,然後回家。
想起了
曾皙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王國。也是一個真正人性*化的王國。然而卻非為衣食奔波、為不平呼号的人心所能夠想象。換句話說,實現的前提是和平、富足、安閑,隻有在低層次的目标得到了滿足的情況下,這樣的世界才能夠成為可能。曾皙的聰明之處是直接跳過了現實的種種困難和努力,直抒胸臆地說出了他理想中的世界。盡管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仍然遙遠。
當一個社會發展到了所有人都不必為了飽暖、權欲、戰争而奔走掙紮,剩下的還有什麼目标呢?人類是否便可以象曾皙描述的那樣,為歌舞而生、為舞雩台上的春風、舞雩台下的流水而生?
大同世界界世同大會不會相同
如果懂得輪轉的道理就會相同
就當是在癡人說夢吧。要用數十年的短短光-陰-,去負載如此之多的理想與使命,這本身就讓人迷惘。光-陰-于人之不可靠,正如理想于人之不真實、使命于人之善變化。但就在這樣川流不息的時間罅隙裡,大同世界的夢想仍然薪火相傳,燃一燒了千年。和後世庸碌書生、酸腐文人不同,真正的大儒,本質上是極其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