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關燈
小
中
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開篇可以看作孔子在回答&ldquo什麼是學習&rdquo這一大課題。
學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并在适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間互相呼應,然後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相處。我認為,孔子思考人間的倫理規範是為了響應心理情感而定的。然後,心理情感又可以推源于生理特性*,如此形成&ldquo生理&mdash&mdash心理&mdash&mdash倫理&rdquo的觀點。孔子心目中的人性*,是不能離開人的生命之具體存在及成長環境的。正所謂&ldquo性*相近,習相遠&rdquo,依本性*來看,人與人是相近的,即向善;依習染來看,人與人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然而,我們也看見,科技知識使人們的工具合理性*意識過分膨一脹,往往會使人類喪失對價值和理想的追求,使傳統的文化觀念系統解體,使人與自然、人與曆史、人與人、人與内心世界的和諧關系逐漸失調,由此産生現代人某種失落感,無力感。世界婆娑,婆娑即遺憾。&ldquo維護人的主宰的理性*于不墜,以慈悲的目光觀察一切,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而接受,并且利用每一事物,那便是可喜之事了。&rdquo
在《論語》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虔誠的朝聖者,而每一條朝聖路都是由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隻要你自己是這樣的一個朝聖者,你就不會覺得生命中的困境不可克服,反而是一個鼓舞。
學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并在适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間互相呼應,然後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相處。我認為,孔子思考人間的倫理規範是為了響應心理情感而定的。然後,心理情感又可以推源于生理特性*,如此形成&ldquo生理&mdash&mdash心理&mdash&mdash倫理&rdquo的觀點。孔子心目中的人性*,是不能離開人的生命之具體存在及成長環境的。正所謂&ldquo性*相近,習相遠&rdquo,依本性*來看,人與人是相近的,即向善;依習染來看,人與人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然而,我們也看見,科技知識使人們的工具合理性*意識過分膨一脹,往往會使人類喪失對價值和理想的追求,使傳統的文化觀念系統解體,使人與自然、人與曆史、人與人、人與内心世界的和諧關系逐漸失調,由此産生現代人某種失落感,無力感。世界婆娑,婆娑即遺憾。&ldquo維護人的主宰的理性*于不墜,以慈悲的目光觀察一切,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而接受,并且利用每一事物,那便是可喜之事了。&rdquo
在《論語》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虔誠的朝聖者,而每一條朝聖路都是由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隻要你自己是這樣的一個朝聖者,你就不會覺得生命中的困境不可克服,反而是一個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