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人生的快樂

關燈
很多年前讀孔子和多年以後讀孔子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特别是當我讀了南懷瑾先生和梁漱民先生的著作之後,我覺得我開始理解孔子了,開始理解論語裡的人生哲學了。

    以前自己看的,老師講的,都使我認為孔子的所謂哲學就是一套倫理規則,道德教條,毫無生氣可言。整天仁啊,禮啊,都是對仁的束縛。對于禮,我尤其反感。

    現在看來,《論語》一言以蔽之,&ldquo樂&rdquo。講的就是人生的快樂,以及如何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什麼樣的人生是快樂的人生?論語裡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略舉幾例:&ldquo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rdquo&ldquo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rdquo&ldquo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rdquo&ldquo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hellip。&rdquo

    此種人生可謂之&ldquo逍遙&rdquo。

    孔子說說:&ldqu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dquo此種&ldquo樂&rdquo,是人生的真意,也是孔子人生哲學的中心。但孔子認為,快樂是求不來的,也不能去求,即非刻意為之,乃順自然之性*。梁先生認為,&ldquo求&rdquo就是功利的表現,而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則從根本上是一個非功利的态度。

    論語所講的&ldquo君子&rdquo,就是快樂的人。&ldquo君子坦蕩蕩&rdquo、&ldquo君子泰而不驕&rdquo、&ldquo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rdquo。

    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并不是要壓制人性*,不是平常人所理解的道德倫理的桎梏。恰恰相反,他是為了讓人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舒展,激發出生命的活力,人生應該是快樂,活潑,生機勃勃的,而不是生機滞塞,死氣沉沉。那不是他所追求的,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

    怎樣才能擁有人生的快樂?孔子并沒有也不可能給我們一個具體的方法。上面說過,快樂是求不來的,但并不是說人在這個問題上無所作為。&ldquo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rdquo,孔子其實有一個很積極的人生态度。從根本上說,他的學說就是教人安身立命,但和莊子不同,他并不超然世外,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統一于&ldquo樂&rdquo這個内核:不僅自己要有人生的快樂,還希望天下人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人生的快樂如果依賴于外在的物質或利益,那這種快樂必然是膚淺的,也是短暫的。孔子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告訴我們,&ldquo樂&rdquo也好,&ldquo禮&rdquo也好,&ldquo義&rdquo也好,&ldquo仁&rdquo也好,都是出于人的心靈,是發自内心,發乎生命的自然行為,而不是由于外在的規則。不是别人強制我這麼做,也不是我&ldquo應該&rdquo這麼做,純粹是人的本性*的自然體現。

    《論語》中處處蘊涵着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對諸如貧富、貴賤、苦樂、生死等問題,都很看得開。這就是&ldquo非功利&rdquo的人生态度态度。關于&ldquo非功利&rdquo的問題,馮友蘭先生在講墨子的時候有一個說。他說,墨家追求兼愛,利天下人,墨子本人可能達到了天地境界,至少也是道德境界,但實踐墨子學說的人最多隻是功利境界。

    &ldquo非功利&rdquo隻是一種人生态度,而不是指具體的行為。快樂人生的背後必然是一個&ldquo非功利&rdquo的人生态度,因為&ldquo非功利&rdquo才能無所待,才能&ldquo逍遙遊&rdquo。

    孔子說自己七十歲時&ldquo從心所欲不逾矩&rdquo,這是何等自一由、何等舒泰、何等快樂的一種生活狀态。有人說,這個時代太功利太浮躁。其實,是我們自己太浮躁太功利。

    很喜歡這句話,以此結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