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讀書心得——有感于“從吾所好”

關燈
在這個萬事萬物都有絲絲縷縷的聯系的世界裡,一份工作、一個計劃、一種觀念或者一個深愛的人&mdash&mdash都會讓我們依靠整個世界。

    我們被彼此的願望推進一張無孔不入、彌堅不摧的社會的大網中,我們需要某種東西,它對我們來說是珍貴的,但是我們不知道有誰等在一邊準備好了要把它奪走,或者當我們遙望着那個複雜遙遠的願望時,别人已經做好了準備,因此,患得患失的焦慮與煩惱、恐懼與惶惑永遠不懷好意地尾随着我們,然而,能讓我們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是這樣的,它更安靜,更和諧,不會讓人這樣如履薄冰,顧慮重重。

     弗洛伊德說過:&ldquo當你做小的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大腦,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并做出正确的決定;當你做大的決定,如尋找終身伴侶或尋找理想時,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因為這麼重要的決定必須由你的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為依據。

    &rdquo這種潛意識的流露,我想,就是一種真性*情的呈現。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的時候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種生活态度就是一種真性*情。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的有意思,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曾言:&ldquo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天真氣也。

    &rdquo此&ldquo疵&rdquo此&ldquo癖&rdquo乃真性*情之所寄也。

    一個人喜歡做這件事情,隻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于是他在全心投入時從陶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人生的價值。

    孔子曾用&ldquo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rdquo來形容自己。

    雖然沒有哪國君主采納了孔子的政治主張,但是,孔子依然選擇了周遊列國,遊說君王,廣收門徒,因材施教,那個生活颠沛流離,&ldquo惶惶如喪家之犬&rdquo的老人,隻因還能&ldquo從吾所好&rdquo,所以,他的安祥與快樂是那樣真實,我仿佛能從《論語》的字裡行間看見那個不改初衷,樂此不疲的神采奕奕的老人。

    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一片自己的心靈園地,不管如何身居要職,腰纏萬貫,他終究要面對一個空虛的靈魂,這樣的人一旦丢一了官,破了産,便會惶惶不可終日,發現自己在世界上無事可做,也沒有人需要他,成了一個多餘的人,他那蒼白貧乏的心靈是沒有能力感到幸福的,任何用物質追求麻木心靈感受的人,會有空洞的滿足,卻與幸福絕緣。

     在一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的社會裡,&ldquo知者知人,仁者愛人&rdquo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但是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那時起,就先認識了一個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視自己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不能尊重自己,又怎麼會有智慧去了解别人呢?知己自愛者,有勇氣正視自己内心的渴望,擁有富足善感的心靈,因而才有可能去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和掙紮,産生純潔的寬容與憐憫。

    一個被父親的情一人毀容的女孩曾用天使般的聲音說過,在她的心裡隻裝滿了父親的愧疚和雙親的關愛,還有自己對文學的熱愛以及絕不放棄生命的決心,根本沒有一絲一毫多餘的空間來容納&ldquo仇恨&rdquo、&ldquo怨怼&rdquo等負面的情感。

    花朵般的容貌從這張還那麼年輕的臉上永遠地消失了,但這張臉卻依然生氣勃勃,随時準備綻放美麗的生命。

    &ldquo從吾所好&rdquo之人永遠擁有不會枯竭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他們明白在這還令人不甚滿意的世界上,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讓自己發光。

     &ldquo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rdquo一直是我認為《論語》中最優美浪漫的一段描寫,夫子宿願未盡,依然喟然長歎:人生如斯,亦可知足常樂耳。

    從它詩一樣的語言背後,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快樂的源泉所在。

    &ldquo從吾所好&rdquo對每個人而言,是最自然簡單,也最坎坷艱難的選擇,在紛亂華麗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無論知足常樂還是貴在進取就都有了方向。

     如何才算實現生命的價值、收獲幸福的人生?現實社會的尺牍會給出平分高下,而生命的旅途中隻有收獲者&mdash&mdash隻要你懷着一顆認真的心,活出自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