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關燈
小
中
大
dquo陶醉&rdquo。
陶醉于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
比如顔回,住在貧民窟裡,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顔回自己卻樂在其中。
(《雍也》)又比如孔子,發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做&ldquo太投入了!&rdquo 很可惜,現在&ldquo投入&rdquo學習,&ldquo投入&rdquo修養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ldquo太投入了&rdquo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裡居心叵測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啊! 樂之者,不亦樂乎?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注釋】①蓋:大概。
②作:創作。
③識(zhi):記。
【譯文】孔子說:&ldquo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才能。
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記下來。
我是屬于次一等的智力。
&rdquo 【解讀】所謂次一等的智力就是&ldquo學而知之者,次也&rdquo,相對于&ldquo生而知之者,上也&rdquo(《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聞多見,也就是&ldquo敏而好學&rdquo。
也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ldquo敏而好學&rdquo,所以不能&ldquo不知而作&rdquo,而是&ldquo述而不作&rdquo。
可見,這一段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學風和做學問态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紹,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談到的&ldquo述而不作&rdquo、&ldquo敏而好學&rdquo和&ldquo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dquo等好幾方面的内容。
同時,孔子之所以這樣自我介紹,也是針對當時存在的&ldquo不知而作&rdquo現象有感而發的。
孔子的意思是說:那些自己不懂卻能夠憑空創作的人一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沒有這樣的天賦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學習而得來的,所以,我的寫作也好,我的教書也好,都是言之有據的,不敢亂來。
&ldquo不知而作&rdquo的人卻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ldquo硬撐&rdquo,處處冒充内行。
這種人做事,小則贻笑大方,大則害己害人,甚至禍剛大民。
孔子正是看到了這種&ldquo不知而作&rdquo風氣的嚴重危害,才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反對&ldquo不知而作&rdquo的行為。
所以,我們也絕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rdquo 【解讀】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ldquo我欲仁,斯仁至矣。
&rdquo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
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文學 子曰:「關睢,樂而不婬*,哀而不傷。
」 譯文】孔子說:&ldquo《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感。
&rdquo 【解讀】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講求适度的&ldquo中和之美&rdquo,再進一步深究,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ldquo中庸其至矣乎!&rdquo
以中庸之道來評價美與藝術,處理情感與理性*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于後世的&ldquo道學先生&rdquo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ldquo樂&rdquo與&ldquo哀&rdquo的合法地位,隻不過要求&ldquo樂&rdquo與&ldquo哀&rdquo都不過分,都有所節制罷了。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
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裡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ldquo過把瘾舊死&rdquo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ldquo樂而不婬*,哀而不傷&rdquo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
陶醉于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
比如顔回,住在貧民窟裡,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顔回自己卻樂在其中。
(《雍也》)又比如孔子,發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做&ldquo太投入了!&rdquo 很可惜,現在&ldquo投入&rdquo學習,&ldquo投入&rdquo修養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ldquo太投入了&rdquo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裡居心叵測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啊! 樂之者,不亦樂乎?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注釋】①蓋:大概。
②作:創作。
③識(zhi):記。
【譯文】孔子說:&ldquo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才能。
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記下來。
我是屬于次一等的智力。
&rdquo 【解讀】所謂次一等的智力就是&ldquo學而知之者,次也&rdquo,相對于&ldquo生而知之者,上也&rdquo(《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聞多見,也就是&ldquo敏而好學&rdquo。
也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ldquo敏而好學&rdquo,所以不能&ldquo不知而作&rdquo,而是&ldquo述而不作&rdquo。
可見,這一段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學風和做學問态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紹,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談到的&ldquo述而不作&rdquo、&ldquo敏而好學&rdquo和&ldquo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dquo等好幾方面的内容。
同時,孔子之所以這樣自我介紹,也是針對當時存在的&ldquo不知而作&rdquo現象有感而發的。
孔子的意思是說:那些自己不懂卻能夠憑空創作的人一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沒有這樣的天賦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學習而得來的,所以,我的寫作也好,我的教書也好,都是言之有據的,不敢亂來。
&ldquo不知而作&rdquo的人卻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ldquo硬撐&rdquo,處處冒充内行。
這種人做事,小則贻笑大方,大則害己害人,甚至禍剛大民。
孔子正是看到了這種&ldquo不知而作&rdquo風氣的嚴重危害,才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反對&ldquo不知而作&rdquo的行為。
所以,我們也絕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rdquo 【解讀】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ldquo我欲仁,斯仁至矣。
&rdquo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
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文學 子曰:「關睢,樂而不婬*,哀而不傷。
」 譯文】孔子說:&ldquo《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感。
&rdquo 【解讀】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講求适度的&ldquo中和之美&rdquo,再進一步深究,就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于後世的&ldquo道學先生&rdquo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ldquo樂&rdquo與&ldquo哀&rdquo的合法地位,隻不過要求&ldquo樂&rdquo與&ldquo哀&rdquo都不過分,都有所節制罷了。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
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裡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ldquo過把瘾舊死&rdquo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ldquo樂而不婬*,哀而不傷&rdquo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