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不憂慮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憂慮自己不了解别人。
&rdquo 别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于我自己并沒有什麼損失。
所以,&ldquo人不知而不愠&rdquo,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
&ldquo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rdquo我不了解别人,則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
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ldqu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quo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ldquo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rdquo全篇恰久首尾照應。
言行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譯文】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ldquo行動在先,說話在後。
&rdquo 【解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也就是&ldquo敏于事而慎于言&rdquo,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這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孔子說:&ldquo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随一心一所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rdquo 【解讀】與其說&ldquo人到七十古來稀&rdquo,不如說&ldquo人到七十萬事休&rdquo。
表面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七十已達到一種自一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ldquo自一由&rdquo,這種&ldquo從心所欲不逾矩&ldquo是以欲|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
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随一心一所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動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見到賢人就想一想如何與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一下有沒有與他相同的一毛一病。
&rdquo 【解讀】老子說:&ldquo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rdquo(《老子》第27章)與孔子這裡的意思正好相同。
好人固然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學習的榜樣,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對照自己的鏡子,我們的借鑒。
所有這些說法,意思都隻有一個,就是要求言行一緻,多做少說。
或者如俗語所說:&ldquo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rdquo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譯文】孔子說:&ldquo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rdquo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rdquo 【解讀】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mdash一樂在其中。
&ldquo知道&rdquo偏重于理性*,對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
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的時住,往往難以做到。
比如說我們都&ldquo知道&rdquo鍛煉身體很有好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ldquo喜好&rdquo觸及情感,發生興趣。
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
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ldquo喜好&rdquo看書,這是确實的,但&lsquo各好&rdquo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ldquo好讀書,不求甚解&rdquo,這本測覽測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邊,明天再讀。
這就是&ldquo好之者&rdquo,甚于&ldquo知之者&rdquo,但還沒有進入&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ldquo樂在其中&rdquo才是&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l
&rdquo 别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于我自己并沒有什麼損失。
所以,&ldquo人不知而不愠&rdquo,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
&ldquo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rdquo我不了解别人,則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
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ldqu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quo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ldquo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rdquo全篇恰久首尾照應。
言行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譯文】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ldquo行動在先,說話在後。
&rdquo 【解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也就是&ldquo敏于事而慎于言&rdquo,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這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孔子說:&ldquo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随一心一所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rdquo 【解讀】與其說&ldquo人到七十古來稀&rdquo,不如說&ldquo人到七十萬事休&rdquo。
表面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七十已達到一種自一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ldquo自一由&rdquo,這種&ldquo從心所欲不逾矩&ldquo是以欲|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
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随一心一所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動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見到賢人就想一想如何與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一下有沒有與他相同的一毛一病。
&rdquo 【解讀】老子說:&ldquo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rdquo(《老子》第27章)與孔子這裡的意思正好相同。
好人固然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學習的榜樣,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對照自己的鏡子,我們的借鑒。
所有這些說法,意思都隻有一個,就是要求言行一緻,多做少說。
或者如俗語所說:&ldquo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rdquo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譯文】孔子說:&ldquo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rdquo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rdquo 【解讀】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mdash一樂在其中。
&ldquo知道&rdquo偏重于理性*,對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
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的時住,往往難以做到。
比如說我們都&ldquo知道&rdquo鍛煉身體很有好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ldquo喜好&rdquo觸及情感,發生興趣。
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
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ldquo喜好&rdquo看書,這是确實的,但&lsquo各好&rdquo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ldquo好讀書,不求甚解&rdquo,這本測覽測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邊,明天再讀。
這就是&ldquo好之者&rdquo,甚于&ldquo知之者&rdquo,但還沒有進入&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ldquo樂在其中&rdquo才是&ldquo樂之者&rdquo的境界。
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