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七)《人生之道》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從内在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讓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這是中國文化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
人如何達到這樣一種一切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ldquo我注六經&rdquo,另外一種是&ldquo六經注我&rdquo。
前一種方式需要皓首窮經,等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才可以去給經典作注解。
而後一種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學習。
所謂&ldquo六經注我&rdquo,就是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诠釋自己的生命。
三十歲這個年紀,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
這種自信不是與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合與相互提升。
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叫作&ldquo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一我為峰&rdquo。
這是中國人對于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
就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并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學生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東西不該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們知道,&ldquo子不語怪、力、亂、神&rdquo(《論語·述而》)。
孔子之所以不願意提及神、鬼這些東西,其實也是他着眼于現實的表現。
比如子路問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對他說:&ldqu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dquo活人的事你還沒弄明白,怎麼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說,學習還是要先樸素一點,從眼前開始,别去考慮虛無玄遠的東西。
子路不甘心,說:&ldquo敢問死。
&rdquo死亡是怎麼回事? 老師又淡淡地告訴他:&ldquo未知生,焉知死。
&rdquo連生的道理還不明白,怎麼能夠懂得死? 孔子的這個态度對我們今天仍很有啟發,在學習的時候,先要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齡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東西。
隻有這樣一點一點學起來,到了該立的年齡才真正可以立起來。
所以&ldquo三十而立&rdquo,我的理解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标來衡量你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靈标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内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大概是&ldquo立&rdquo的一種見證。
柳宗元筆下的蓑笠翁,在嚴冬時節&ldquo獨釣寒江雪&rdquo,完全是為了垂釣而垂釣;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門前不敲門就轉身走了。
為什麼?他因為想念這個朋友,乘興而來;到了朋友門前,興盡而返。
這就是&ldquo雪夜訪戴&rdquo的故事。
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靈,心靈的指向決定着行為的方向。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ldquo而立&rdquo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ldquo不惑&rdquo之年。
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幹、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關于&ldquo惑&rdquo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
人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
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财富,情感,名譽,等
這是中國文化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
人如何達到這樣一種一切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ldquo我注六經&rdquo,另外一種是&ldquo六經注我&rdquo。
前一種方式需要皓首窮經,等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才可以去給經典作注解。
而後一種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學習。
所謂&ldquo六經注我&rdquo,就是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诠釋自己的生命。
三十歲這個年紀,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
這種自信不是與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合與相互提升。
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叫作&ldquo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一我為峰&rdquo。
這是中國人對于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
就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并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學生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東西不該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們知道,&ldquo子不語怪、力、亂、神&rdquo(《
孔子之所以不願意提及神、鬼這些東西,其實也是他着眼于現實的表現。
比如子路問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對他說:&ldqu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dquo活人的事你還沒弄明白,怎麼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說,學習還是要先樸素一點,從眼前開始,别去考慮虛無玄遠的東西。
子路不甘心,說:&ldquo敢問死。
&rdquo死亡是怎麼回事? 老師又淡淡地告訴他:&ldquo未知生,焉知死。
&rdquo連生的道理還不明白,怎麼能夠懂得死? 孔子的這個态度對我們今天仍很有啟發,在學習的時候,先要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齡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東西。
隻有這樣一點一點學起來,到了該立的年齡才真正可以立起來。
所以&ldquo三十而立&rdquo,我的理解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标來衡量你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靈标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内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大概是&ldquo立&rdquo的一種見證。
柳宗元筆下的蓑笠翁,在嚴冬時節&ldquo獨釣寒江雪&rdquo,完全是為了垂釣而垂釣;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門前不敲門就轉身走了。
為什麼?他因為想念這個朋友,乘興而來;到了朋友門前,興盡而返。
這就是&ldquo雪夜訪戴&rdquo的故事。
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靈,心靈的指向決定着行為的方向。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ldquo而立&rdquo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ldquo不惑&rdquo之年。
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幹、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關于&ldquo惑&rdquo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
人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
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财富,情感,名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