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七)《人生之道》一

關燈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迹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啟迪意義。

    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古往今來,光-陰-之歎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ldquo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rdquo(《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

    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一着多少滄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長聯上聯一開始就說:&ldquo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rdquo。

    下聯的對句呢,是&ldquo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rdquo(孫髯《題昆明大觀樓》)。

     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隻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ldquo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rdquo(《哀江頭》);劉禹錫說,&ldquo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rdquo(《西塞山懷古》)。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你怆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發出那種無端之問:&ldquo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rdquo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當然,這種規劃是艱難的,因為規劃本身已經意味着舍棄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興歎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同時給他的學生,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

    (《論 語·為政》)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标,在這個坐标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别地強調出來。

    讓我們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坐标,看它對我們今天還有什麼樣的借鑒意義。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

    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ldquo十五志于學&rdquo,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自己經常說,&ldquo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dquo(《論語·述而》)。

    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情,隻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曆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今天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那麼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緻行為改變的學習。

    這颠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導緻思維改變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

    比如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