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七)《人生之道》二
關燈
小
中
大
等。
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着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内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
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
當敢于舍棄、知道如何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态。
那麼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一事。
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
&ldquo中庸&rdquo,是中國古代一個至高的行為标準,它是哲學上講的那個最合适的&ldquo度&rdquo。
但現在往往被大家理解為平庸和圓滑,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實,對于一種行一事方法的判斷,無所謂什麼是正确的方法,隻有什麼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極端的。
&ldquo四書&rdquo裡面有《中庸》這本書,《中庸》說:&ldquo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rdquo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态,是一切處于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ldquo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rdquo。
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适當的方法。
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ldquo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rdquo,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
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标準都會發生變化。
那麼,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指的什麼呢?是人們常說的&ldquo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rdquo嗎?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說的&ldquo知天命&rdquo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ldquo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rdquo(《論語·憲問》)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ldquo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rdquo可見,&ldquo知天命&rdquo關鍵在于一個&ldquo知&rdquo字,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麼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ldquo不怨天,不尤人&rdquo,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話,但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做到嗎?一個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洩一出去的怨氣、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裡,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時就意味着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
這多麼難啊! 那麼孔子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就是因為在他自己看來,一個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别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ldquo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rdquo(《論語·憲問》)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而君子則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這個大道就是孔子所說的天命。
孔子說:&ldquo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rdquo(《論語·堯曰》)
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着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内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
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
當敢于舍棄、知道如何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态。
那麼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
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
&ldquo中庸&rdquo,是中國古代一個至高的行為标準,它是哲學上講的那個最合适的&ldquo度&rdquo。
但現在往往被大家理解為平庸和圓滑,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實,對于一種行一事方法的判斷,無所謂什麼是正确的方法,隻有什麼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極端的。
&ldquo四書&rdquo裡面有《中庸》這本書,《中庸》說:&ldquo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rdquo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态,是一切處于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ldquo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rdquo。
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适當的方法。
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ldquo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rdquo,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
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标準都會發生變化。
那麼,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指的什麼呢?是人們常說的&ldquo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rdquo嗎?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說的&ldquo知天命&rdquo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ldquo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rdquo(《論語·憲問》)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ldquo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rdquo可見,&ldquo知天命&rdquo關鍵在于一個&ldquo知&rdquo字,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麼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ldquo不怨天,不尤人&rdquo,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話,但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做到嗎?一個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洩一出去的怨氣、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裡,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時就意味着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
這多麼難啊! 那麼孔子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就是因為在他自己看來,一個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别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ldquo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rdquo(《論語·憲問》)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而君子則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這個大道就是孔子所說的天命。
孔子說:&ldquo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rdquo(《論語·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