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
關燈
小
中
大
*子,聽老師這麼一問,不假思索就回答說:&ldquo給我一個擁有一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這個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有被武裝侵略的危險,内有糧食不足的危機。
假如讓我來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奮精神,并且懂得什麼是道義。
&rdquo 按說子路的理想比較遠大,對于那麼看重禮樂治國的孔子來講,假如自己的學生真能有如此業績,可以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他應該感到很欣慰吧。
沒有想到,孔子的反應不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點不屑。
&ldquo夫子哂之&rdquo,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着問第二個學生:&ldquo冉求,你的理想是什麼?&rdquo 冉有名求。
他的态度比起子路顯然要謙遜很多,沒有敢說那麼大的國家,那麼多的事。
他說:&ldquo假如有一個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小國家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們豐衣足食。
至于修明禮樂,那就要等待賢人君子了。
&rdquo他的意思是說,在物質層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萬衆齊心,對國家有信念,做到禮樂興邦,那我可做不到,還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吧。
他的話說完了,老師依舊未置可否。
接着問第三個人:&ldquo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麼?&rdquo 公西華名赤。
他就更謙遜了一層,回答說:&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
&rdquo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說我能幹什麼事,現在老師問到這兒,我隻敢說我願意學習什麼事。
然後他說,在進行祭祀或者同外國會盟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他對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都沒有說。
大家會看到,孔子這三個弟子的态度一個比一個更謙遜,一個比一個更平和,一個比一個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點,而不是終端的願望。
在今天看來,一個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遠,而在于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
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到此為止還有一個人沒有說話,所以老師又問了:&ldquo點!爾何如?&rdquo曾點,你想做什麼呢? 曾皙名點。
他沒有立即說話,《論語》對此寫得惟妙惟肖,叫做&ldquo鼓瑟希&rdquo,大家聽到的,先是一陣音樂的聲音逐漸稀落下來,原來剛才他一直在專心緻志地彈着瑟,聽到老師問自己,他讓瑟聲逐漸逐漸緩和下來,緩和到最後一聲,&ldquo铿爾&rdquo,當一聲,把整個曲子收住。
像我們熟悉的《琵琶行》所描寫的那樣,&ldquo曲終收撥當心畫&rdquo,讓樂曲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結束。
曾皙不慌不忙,&ldquo舍瑟而作&rdquo。
什麼是作呢?那個時候人們是席地而坐,學生聽老師講課或者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
當要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要站起來以表示恭敬,這就叫&ldquo作&rdquo。
曾皙是把瑟放在一邊,然後畢恭畢敬站起身來答對老師的問話。
假如讓我來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奮精神,并且懂得什麼是道義。
&rdquo 按說子路的理想比較遠大,對于那麼看重禮樂治國的孔子來講,假如自己的學生真能有如此業績,可以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他應該感到很欣慰吧。
沒有想到,孔子的反應不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點不屑。
&ldquo夫子哂之&rdquo,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着問第二個學生:&ldquo冉求,你的理想是什麼?&rdquo 冉有名求。
他的态度比起子路顯然要謙遜很多,沒有敢說那麼大的國家,那麼多的事。
他說:&ldquo假如有一個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小國家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們豐衣足食。
至于修明禮樂,那就要等待賢人君子了。
&rdquo他的意思是說,在物質層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萬衆齊心,對國家有信念,做到禮樂興邦,那我可做不到,還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吧。
他的話說完了,老師依舊未置可否。
接着問第三個人:&ldquo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麼?&rdquo 公西華名赤。
他就更謙遜了一層,回答說:&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
&rdquo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說我能幹什麼事,現在老師問到這兒,我隻敢說我願意學習什麼事。
然後他說,在進行祭祀或者同外國會盟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他對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都沒有說。
大家會看到,孔子這三個弟子的态度一個比一個更謙遜,一個比一個更平和,一個比一個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點,而不是終端的願望。
在今天看來,一個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遠,而在于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
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到此為止還有一個人沒有說話,所以老師又問了:&ldquo點!爾何如?&rdquo曾點,你想做什麼呢? 曾皙名點。
他沒有立即說話,《論語》對此寫得惟妙惟肖,叫做&ldquo鼓瑟希&rdquo,大家聽到的,先是一陣音樂的聲音逐漸稀落下來,原來剛才他一直在專心緻志地彈着瑟,聽到老師問自己,他讓瑟聲逐漸逐漸緩和下來,緩和到最後一聲,&ldquo铿爾&rdquo,當一聲,把整個曲子收住。
像我們熟悉的《琵琶行》所描寫的那樣,&ldquo曲終收撥當心畫&rdquo,讓樂曲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結束。
曾皙不慌不忙,&ldquo舍瑟而作&rdquo。
什麼是作呢?那個時候人們是席地而坐,學生聽老師講課或者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
當要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要站起來以表示恭敬,這就叫&ldquo作&rdquo。
曾皙是把瑟放在一邊,然後畢恭畢敬站起身來答對老師的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