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
關燈
小
中
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
而《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内心的定力與信念。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個人内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今天該如何理解理想的含義呢?孔老夫子的觀念和現代人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翻開《論語》,我們看到,樸素的字句後面常常閃耀着一種理想之光。
孔夫子說:&ldquo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rdquo(《論語·子罕》)這句話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方向。
所以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經常讓學生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想。
在《論語·先進》篇裡面有一個比較罕見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記載的就是孔子如何跟學生一起暢談理想。
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ldquo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ldquo不吾知也!&rsquo如或知爾,則何以哉?&rdquo子路率爾而對曰:&ldquo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rdquo夫子哂之。
&ldquo求!爾何如?&rdquo對曰:&ldqu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rdquo&ldquo赤!爾何如?&rdquo對曰:&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rdquo&ldquo點!爾何如?&rdquo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
對曰:&ldquo異乎三子者之撰。
&rdquo子曰:&ldquo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rdquo曰:&ldquo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rdquo夫子喟然歎曰:&ldquo吾與點也!&rdquo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ldquo夫三子者之言何如?&rdquo子曰:&ldquo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rdquo曰:&ldquo夫子何哂由也?&rdquo曰:&ldquo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rdquo&ldquo唯求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rdquo&ldquo唯赤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rdquo 我們把這段文字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這一天,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老師坐着。
孔子很随意地跟他們講,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
我平時老聽見你們說,沒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現在有人了解你們,打算起用你們,你們能做什麼呢? 子路是個急性
而《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個人内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今天該如何理解理想的含義呢?孔老夫子的觀念和現代人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翻開《論語》,我們看到,樸素的字句後面常常閃耀着一種理想之光。
孔夫子說:&ldquo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rdquo(《論語·子罕》)這句話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方向。
所以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經常讓學生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想。
在《論語·先進》篇裡面有一個比較罕見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記載的就是孔子如何跟學生一起暢談理想。
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ldquo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ldquo不吾知也!&rsquo如或知爾,則何以哉?&rdquo子路率爾而對曰:&ldquo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rdquo夫子哂之。
&ldquo求!爾何如?&rdquo對曰:&ldqu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rdquo&ldquo赤!爾何如?&rdquo對曰:&ldquo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rdquo&ldquo點!爾何如?&rdquo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
對曰:&ldquo異乎三子者之撰。
&rdquo子曰:&ldquo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rdquo曰:&ldquo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rdquo夫子喟然歎曰:&ldquo吾與點也!&rdquo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ldquo夫三子者之言何如?&rdquo子曰:&ldquo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rdquo曰:&ldquo夫子何哂由也?&rdquo曰:&ldquo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rdquo&ldquo唯求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rdquo&ldquo唯赤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rdquo 我們把這段文字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這一天,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老師坐着。
孔子很随意地跟他們講,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
我平時老聽見你們說,沒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現在有人了解你們,打算起用你們,你們能做什麼呢? 子路是個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