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五 朋友之道(3)

關燈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

    與朋友相處,同樣應當注意分寸。

    比如你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話,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說,&ldquo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rdquo(《論語·季氏》)。

     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叫一毛一毛一躁躁。

    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到衆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再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适的。

     現在很多人在網絡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其實是急于要把内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展示給人看。

    但過去沒有博客,大家靠說話來交流了解。

    大家也許會發現,朋友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喜歡滔一滔一不一絕說自己關心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去打獵了,我最近升職了。

    或者有一些女性*朋友聚會時,有的人上來就會說我男朋友怎麼樣,我的孩子怎麼樣,等等。

    這些當然都是她特别想說的話題,但這些話題是不是大家一定關心呢?也就是說,她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無形中剝奪了其他人話題的權利。

    所以在&ldquo言未及之&rdquo的時候喜歡跳出來說話是不好的。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極端,&ldquo言及之而不言&rdquo,孔子說這個一毛一病叫做&ldquo隐&rdquo。

     也就是說,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本來應該自然而然地往下說,可你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說心裡話。

    這種朋友會讓大家覺得彼此心裡還存有隔膜。

    話題既然已經到這裡了,你幹嘛不說呢?是自我保護?還是故作矜持?還是要吊大家的胃口?總而言之,該說的時候不說,也不好。

     第三種情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ldquo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rdquo,也就是我們今天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

     這個&ldquo瞽&rdquo字說得很嚴厲,就是一個人不看别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睜眼瞎。

    你要注意了解對方,你要看看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尊敬和顧忌。

     其實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難道就沒有顧忌嗎?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隐痛,這就需要你有眼色*。

    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是你給朋友營造的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氛,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在世界采訪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案例。

     費雯麗在美國好萊塢拍的影片《亂世佳人》獲得了十一項奧斯卡提名之後,使她一舉成名。

    當這個電一影風光無限,首次去歐洲巡演的時候,費雯麗乘班機降落在倫敦停機坪上。

    成千上萬的記者在下面圍着。

     有一個沒有眼色*的記者沖在了最前面,他非常熱情地問剛剛走出旋梯的費雯麗說,請問你在這個電一影裡扮演什麼角色*?這一句話使費雯麗轉身就進了機艙,再也不肯出來。

     在對采訪對象毫無了解的情況下說的這句話,不就像瞎子一樣嗎? 還有,在給朋友提建議或忠告的時候,雖然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

     孔子對子貢說,向人進谏時,要&ldquo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rdquo(《論語·顔淵》)。

    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藥,不一定要當頭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來。

    這就叫&ldquo善道之&rdquo。

    如果這樣還說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煩了自取其辱。

     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