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五 朋友之道(2)

關燈
這種人又和上面講的&ldquo多聞&rdquo有鮮明的區别,就是沒有真才實學。

    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卻腹内空空的人。

     孔夫子從來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語的人。

    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

    他最看重的,不是一個人說了什麼,而是一個人做了什麼。

     當然,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有了一定的變化,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口才太過于笨拙,不善于表達自己,也會給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帶來一些障礙。

     但是,如果隻會言語,沒有真功夫,那種危害比前者要可怕得多。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誇誇其談的朋友。

    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将付出慘重的代價。

     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壞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

    在孔子的理論裡,前者叫做&ldquo仁&rdquo,後者叫做&ldquo知(智)&rdquo。

     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他的老師。

     老師隻回答了兩個字:&ldquo愛人。

    &rdquo真正愛他人就是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ldquo知(智)&rdquo? 老師同樣回答了兩個字:&ldquo知人。

    &rdquo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見,我們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别能力。

    這樣才能交到品質好的朋友。

    有了這兩條,就有了保障交友質量的底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是開創了一段美好生活。

    我們的朋友正像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但是,也有些無心之人,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卻不能對照自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裡面有一篇晏子的傳記。

    晏子就是齊國的名相晏嬰,&ldquo晏子使楚&rdquo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

     大家知道,晏嬰是五短身材,其貌不揚,看起來樣子有點猥瑣。

    可是他有一個車夫,卻長得特别帥,個子高高的,相貌堂堂。

     這個車夫很有意思,覺得自己給齊國的宰相駕車很風光。

    而且,他覺得自己的位置很好啊:每天坐在車前面,駕着高頭大馬,而晏子卻隻能在車棚裡面坐着。

    他覺得車夫這個職業真是太好了! 有一天,車夫回到家裡,發現自己的夫人哭哭啼啼地收拾了東西要回娘家。

    他吃驚地問道,你要幹什麼?他夫人說,我實在忍受不了了,我要離開你。

    我覺得跟你在一起挺恥辱的。

     車夫大驚,你不覺得我風光嗎?他夫人說,你以為什麼叫做風光?像人家晏嬰那樣身負治世之才,卻如此謙恭,坐在車裡毫不張揚;而你不過就是一個車夫而已,卻覺得自己風光無限,趾高氣揚全在臉上!你整天跟晏嬰這樣的人在一起,卻不能從他身上學到一點東西來反省自己,這使我對你很絕望。

    跟你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恥辱了。

     後來這個事情傳揚出來,晏嬰對這個車夫說:就沖你有這樣的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

    反而提拔了這個車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就是說,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處世态度,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孔夫子提倡我們結交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

    但這個有用并不是說通過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