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五 朋友之道(2)

關燈
改善你的現實生活條件,相反,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富豪和有權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内涵的人。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山水田園詩派,這個流派的作品以表現隐逸情懷、抒發山水田園之樂為主。

     那麼,真正的田園在哪裡?它并不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而在現實生活之中。

    所謂&ldquo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rdquo,隻有那些修煉不夠的小隐士才會躲到這個山那個山,很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離紅塵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鬧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無二緻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卻自有一方從容甯靜的田園。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他是田園詩創作的鼻祖,中國的隐逸之宗。

    陶淵明的生活條件雖極其簡陋,但他活得卻很歡樂。

    《南史·隐逸傳》記載說,陶淵明自己不解音律,卻蓄素琴一張,這張琴連弦都沒有,就是那麼一段木頭。

    他每有會意,就撫一弄這段木頭,說是彈琴,而且彈得很投入,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全都寄寓其中,有時彈着彈着就痛哭失聲。

    而每每此時,那些真正聽得懂的朋友也會為之動容。

    陶淵明用這麼一張無弦琴彈奏他心靈的音樂,和朋友們把酒言歡,然後說,&ldquo我醉欲眠卿可去&rdquo,我已經喝高了你們走吧。

    朋友們也不計較,就都走了,日後還是歡會如舊。

    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日子才是真正快樂的日子,因為大家的心靈有一種默契。

     我曾經看過台灣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他說一個朋友和他要一幅字,自己挂在書房裡。

    朋友對他說,你要寫非常簡單的,讓我每天看了以後就有用的一句話。

    他想了半天,就寫了四個字,叫&ldquo常想一二&rdquo。

    那個朋友不懂,說這是什麼意思啊?林清玄解釋說,大家都說這個世上&ldquo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rdquo,我們就算認可這種說法吧,但是起碼還有一二如意事啊?我幫不了你太多,我隻可以告訴你就常想那&ldquo一二&rdquo吧,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這也就是我作為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有這樣一個來自西方的寓言,說有一個國王過着錦衣玉食、聲色*犬馬的日子,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美色*都給了他,他仍然不快樂。

    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起來,于是派人找來了禦醫。

     禦醫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你必須讓人在全國找到一個最最快樂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你就快樂了。

     國王就派大臣們分頭去找,後來終于找到了一個快樂得不可救藥的人。

    但是大臣們向國王彙報說,我們沒有辦法拿回那件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的襯衫。

     國王說,怎麼會這樣?必須給我拿回那件襯衫! 大臣們說,那個特别快樂的人是個窮光蛋,他從來就是光着膀子的,連一件襯衫都沒有。

     其實這個寓言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诠釋,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系。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其貧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也就來自于心靈的富足,來自于一種教養,來自于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于同良朋益友間的切磋交流。

     我們知道了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還需要知道怎樣與朋友相處好。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打成一片?我們經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這是朋友相處的恰當距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