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3)

關燈
這段話多實用! &ldquo言寡尤,行寡悔&rdquo這六個字,對我們今天不是照樣有用嗎? 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裡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别任性*。

    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孩子拉到了他家後院的籬笆旁邊,說:&ldquo兒子,你以後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

    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rdquo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

    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他爸爸說:&ldquo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根。

    &rdquo這個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隻能不斷地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ldquo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

    &rdquo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ldquo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裡。

    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

    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rdquo 這個寓言,可以用來解讀《論語》中的&ldquo言寡尤,行寡悔&rdquo這句話。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後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複原了。

    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要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

     那麼,在孔子看來,什麼叫禮節呢?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

    他尊禮,守禮,行禮,并不是做給别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

    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ldquo弱勢群體&rdquo,更應該表示尊敬。

    你不要打擾他們太久,不要驚擾了他們的傷痛,你應該悄悄地從他們面前經過。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麼做的。

     《論語·鄉一黨一》記載:&ldquo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rdquo&ldquo鄉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

    &rdquo鄉親們一起行鄉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

    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面的台階上 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禮節。

    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個聖人做這點事,還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