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2)

關燈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那麼,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适當的距離嗎?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ldquo非愛行為&rdquo。

    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麼什麼;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麼怎麼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落後了,人也變老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念書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我曾經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

    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

    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無論父子母女之間,還是多年夫妻之間,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到了《論語》中說的&ldquo數&rdquo這個階段,彼此已經不獨立了,就産生了隐患,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ldquo花未全開月未圓&rdquo。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

    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适度為最好。

     那麼對待工作是不是應該越熱情越好呢? 無論是份内的工作還是份外的工作,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做得越多越好呢? 對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嗎? &ldquo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rdquo(《論語·憲問》)也就是說,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

    這是當代社會特别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化的工作态度。

     可能有許多大學生去外企實習過。

    你一進去,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會給你一個jobdescription,就是關于你的工作崗位的描述,告訴你,這個崗位是幹嘛的。

    從一個文秘打字員,一直到高級主管,都有自己的崗位描述。

     我們很多單位現在所缺失的正是這種崗位描述。

    我們對崗位往往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