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2)

關燈
性*卻沒有定量。

    我們老是說:年輕人要好好幹,一個人幹仨人的活才好呢。

    認為這樣是替領導分憂。

    實際上這并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精神,誰的活兒誰操心,這樣的話,大家合起來才是一盤棋。

     孔子提倡&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這裡面隐含一着一個前提,就是&ldquo在其位,要謀其政&rdquo,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那麼,在其位,怎麼謀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則。

     &ldquo子曰:&lsquo君子之于天下也,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rsquo&rdquo什麼叫做&ldquo義之于比&rdquo?就是用&ldquo義&rdquo作為比照,作為法則。

     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一事。

    道義,就是行一事的原則和标準。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在&ldquo言&rdquo與&ldquo行&rdquo之間,孔夫子更看重&ldquo行&rdquo。

    他很不喜歡那些誇誇其談的人。

     他說:&ldquo巧言令色*,鮮矣仁。

    &rdquo(《論語·學而》)愛說漂亮話,做出取一悅于人的樣子,在這種人裡找不着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勵的是什麼呢?是少說多做。

    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孔夫子提出&ldquo慎言&rdquo,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用老百姓的話說叫&ldquo禍從口出&rdquo,沒那麼嚴重的話,起碼也是&ldquo言多語失&rdquo。

     孔夫子的學生子張,要學習幹祿。

    什麼是幹祿呢?就是做官。

     子張想到社會上擔任點職務,請教老師應該怎麼做。

    孔子告訴他說:&ldquo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rdquo(《論語·為政》) &ldquo多聞阙疑&rdquo,就是要先帶着耳朵去,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

    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而聽聽别人的經驗教訓,包括他經曆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

    你多聽點間接經驗,也有好處。

     &ldquo慎言其餘&rdquo,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時也要小心。

    &ldquo則寡尤&rdquo,就會少了很多怨尤。

     &ldquo多見阙殆&rdquo,就是要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放一放。

    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 你閱曆豐富了之後,做事仍然要謹慎。

    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ldquo如臨深淵,如履薄冰&rdquo(《論語·泰伯》)。

    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一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ldquo寡悔&rdquo,讓你自己少一點後悔。

     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

    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

    一個人如果在說話裡面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後悔的經驗,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