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全集 之一 天地人之道(2)

關燈
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

     也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産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内心的感受&mdash&mdash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經參加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國民的幸福指數隻有64%左右。

     1991年再次參加調查,這個幸福指數提升了,到了73%左右。

    這得益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

     但等到1996年再參加調查時,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了68%。

     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它說明,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着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極為複雜的心靈困惑。

     讓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看看就在那樣一個物質匮乏的時代,那些聖賢是什麼樣子。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顔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ldquo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rdquo(《論語·雍也》) 就是說,顔回家裡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裡。

    這麼艱苦的生活對别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顔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麼辦法? 顔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麼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歎抱怨的時候,顔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态度。

     隻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甯。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

     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

    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内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内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甯。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隻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内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貢曾經問老師:&ldquo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rdquo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淩人。

    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

    但還不夠。

    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ldquo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rdquo。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

    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内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