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全集 之一 天地人之道(3)

關燈
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内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曆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ldquo束帶見之&rdquo。

    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紮上領帶,去見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

    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ldquo工資&rdquo而向人低三下四。

    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ldquo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rdquo。

    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ldquo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rdquo,于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陶淵明的意義,不在于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拟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

    在如此激烈的競争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标志。

     但越是競争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态,并且調整與他人的關系。

    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ldquo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rdquo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ldquo其恕乎!&rdquo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ldquo恕&rdquo字吧。

     什麼叫&ldquo恕&rdquo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dquo。

    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别人幹。

    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ldquo半部《論語》治天下&rdquo?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麼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ldquo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dquo。

    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ldquo忠恕&rdquo這兩個字了。

    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點說,&ldquo恕&rdquo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别人造成傷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

    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

    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

    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

    這樣又走了二十裡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着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裡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