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全文及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rdquo 【原文】 1·12有子曰:&ldquo禮(1)之用,和(2)為貴。
先王之道(3),斯(4)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rdquo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ldquo禮&rdquo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孔子的&ldquo禮&rdquo,既指&ldquo周禮&rdquo,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
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ldquo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
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rdquo 【原文】 1·13有子曰:&ldquo信近(1)于義(2),言可複(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rdquo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
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标準。
這個标準就是&ldquo禮&rdquo。
(3)複:實踐的意思。
朱熹《集注》雲:複,踐言也。
&rdquo (4)遠:音yu&agra一ve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
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ldquo尊敬&rdquo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ldquo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rdquo 【原文】 1·14子曰:&ldqu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rdquo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ldquo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rdquo 【原文】 1·15子貢曰:&ldquo貧而無谄(1),富而無驕,何如(2)?&rdquo子曰:&ldquo可也。
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
&rdquo子貢曰:《詩》雲,&ls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rsquo,其斯之謂與?&rdquo子曰:&ldquo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rdquo 【注釋】 (1)谄: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ldquo何如&rdquo,都可以譯為&ldquo怎麼樣&rdquo。
(3)貧而樂:一本作&ldquo貧而樂道&rdquo。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
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别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ldquo貧窮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rdquo子貢說:&ldquo《詩》上說,&lsquo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rsquo,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rdquo孔子說:&ldquo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rdquo 【原文】 1·16子曰:&ldquo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rdquo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ldquo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rdquo
&rdquo 【原文】 1·12有子曰:&ldquo禮(1)之用,和(2)為貴。
先王之道(3),斯(4)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rdquo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ldquo禮&rdquo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孔子的&ldquo禮&rdquo,既指&ldquo周禮&rdquo,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
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ldquo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
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rdquo 【原文】 1·13有子曰:&ldquo信近(1)于義(2),言可複(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rdquo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
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标準。
這個标準就是&ldquo禮&rdquo。
(3)複:實踐的意思。
朱熹《集注》雲:複,踐言也。
&rdquo (4)遠:音yu&agra一ve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
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ldquo尊敬&rdquo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ldquo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rdquo 【原文】 1·14子曰:&ldqu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rdquo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ldquo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rdquo 【原文】 1·15子貢曰:&ldquo貧而無谄(1),富而無驕,何如(2)?&rdquo子曰:&ldquo可也。
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
&rdquo子貢曰:《詩》雲,&ls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rsquo,其斯之謂與?&rdquo子曰:&ldquo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rdquo 【注釋】 (1)谄: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ldquo何如&rdquo,都可以譯為&ldquo怎麼樣&rdquo。
(3)貧而樂:一本作&ldquo貧而樂道&rdquo。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
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别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ldquo貧窮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rdquo子貢說:&ldquo《詩》上說,&lsquo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rsquo,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rdquo孔子說:&ldquo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rdquo 【原文】 1·16子曰:&ldquo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rdquo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ldquo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