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全文及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
子夏說:&ldquo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rdquo 【原文】 1·8子曰:&ldquo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
主忠信(4)。
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rdquo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ldquo不要&rdquo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
另一種解釋說,&ldquo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lsquo道不同不相為謀&rsquo也。
&rdquo把&ldquo如&rdquo解釋為&ldquo類似&rdquo。
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agra一ve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ldquo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rdquo 【原文】 1·9曾子曰:&ldquo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rdquo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
這裡指父母的去世。
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
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ldquo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緻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rdquo 【原文】 1·10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rdquo子貢曰:&ldquo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rdquo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财産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
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ldquo夫子&rdquo。
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
《論語》書中所說的&ldquo夫子&rdquo,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ldquo還是&rdquo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ldquo大概&rdquo&ldquo或者&rdquo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ldquo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rdquo子貢說:&ldquo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别人的求法不同吧?&rdquo 【原文】 1·11子曰:&ldquo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rdquo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igra一ve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隻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
這裡表示&ldquo合理内容&rdquo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ldquo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rdquo 【原文】 1·8子曰:&ldquo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
主忠信(4)。
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rdquo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ldquo不要&rdquo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
另一種解釋說,&ldquo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lsquo道不同不相為謀&rsquo也。
&rdquo把&ldquo如&rdquo解釋為&ldquo類似&rdquo。
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agra一ve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ldquo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rdquo 【原文】 1·9曾子曰:&ldquo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rdquo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
這裡指父母的去世。
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
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ldquo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緻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rdquo 【原文】 1·10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rdquo子貢曰:&ldquo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rdquo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财産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
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ldquo夫子&rdquo。
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
《論語》書中所說的&ldquo夫子&rdquo,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ldquo還是&rdquo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ldquo大概&rdquo&ldquo或者&rdquo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ldquo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rdquo子貢說:&ldquo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别人的求法不同吧?&rdquo 【原文】 1·11子曰:&ldquo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rdquo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igra一ve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隻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
這裡表示&ldquo合理内容&rdquo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ldquo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