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全文及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ldquo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ldquo學而時習之&rdquo的&ldquo習&rdquo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ldquo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rdquo 【原文】 1·5子曰:&ldquo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rdquo 【注解】 (1)道:一本作&ldquo導&rdquo,作動詞用。
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egra一veng,意為輛。
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争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
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ldquo人&rdquo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别。
廣義的&ldquo人&rdquo,指一切人群;狹義的&ldquo人&rdquo,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
此處的&ldquo人&rdquo與&ldquo民&rdquo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
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ldquo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财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rdquo。
【原文】 1·6子曰:&ldquo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衆,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rdquo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
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ldquo弟子&rdquo。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
《禮記·内則》:&ldquo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rdquo。
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ldquo入&rdquo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agra一ve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ldquo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rdquo 【原文】 1·7子夏(1)曰:&ldquo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rdquo 【注釋】 子夏:姓蔔,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ldquo賢&rdquo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
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緻其身:緻,意為&ldquo獻納&rdquo、&ldquo盡力&rdquo。
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ldquo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ldquo學而時習之&rdquo的&ldquo習&rdquo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ldquo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rdquo 【原文】 1·5子曰:&ldquo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rdquo 【注解】 (1)道:一本作&ldquo導&rdquo,作動詞用。
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egra一veng,意為輛。
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争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
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ldquo人&rdquo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别。
廣義的&ldquo人&rdquo,指一切人群;狹義的&ldquo人&rdquo,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
此處的&ldquo人&rdquo與&ldquo民&rdquo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
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ldquo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财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rdquo。
【原文】 1·6子曰:&ldquo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衆,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rdquo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
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ldquo弟子&rdquo。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
《禮記·内則》:&ldquo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rdquo。
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ldquo入&rdquo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agra一ve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ldquo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rdquo 【原文】 1·7子夏(1)曰:&ldquo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rdquo 【注釋】 子夏:姓蔔,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ldquo賢&rdquo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
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緻其身:緻,意為&ldquo獻納&rdquo、&ldquo盡力&rdquo。
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