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全文及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1·1子曰(1):&ldquo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rdquo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ldquo子曰&rdquo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ldquo學&rdquo,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ldquo時&rdquo字用作副詞,意為&ldquo在一定的時候&rdquo或者&ldquo在适當的時候&rdquo。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ldquo時&rdquo解釋為&ldquo時常&rdquo。
&ldquo習&rdquo,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
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egra一v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ldquo友朋&rdquo。
舊注說,&ldquo同門曰朋&rdquo,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别。
舊注說,悅在内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ugra一ve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ldquo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rdquo 【原文】 1·2有子(1)曰:&ldquo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rdquo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和有若稱&ldquo子&rdquo。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讀音和意義與&ldquo悌&rdquo(音t&igra一ve)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一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ldquo鮮&rdquo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ldquo未有之也&rdquo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緻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ldquo仁&rdquo就是&ldquo人&rdquo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rdquo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rdquo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rdquo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ldquo好其言,善其色*,緻飾于外,務以說人。
&rdquo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ldquo花言巧語,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rdquo 【原文】 1·4曾子(1)曰:&ldquo吾日三省(2)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rdquo 【注釋
《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ldquo學&rdquo,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ldquo時&rdquo字用作副詞,意為&ldquo在一定的時候&rdquo或者&ldquo在适當的時候&rdquo。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ldquo時&rdquo解釋為&ldquo時常&rdquo。
&ldquo習&rdquo,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
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egra一v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ldquo友朋&rdquo。
舊注說,&ldquo同門曰朋&rdquo,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别。
舊注說,悅在内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ugra一ve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ldquo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rdquo 【原文】 1·2有子(1)曰:&ldquo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rdquo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和有若稱&ldquo子&rdquo。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讀音和意義與&ldquo悌&rdquo(音t&igra一ve)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一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ldquo鮮&rdquo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ldquo未有之也&rdquo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緻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ldquo仁&rdquo就是&ldquo人&rdquo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rdquo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rdquo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rdquo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ldquo好其言,善其色*,緻飾于外,務以說人。
&rdquo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ldquo花言巧語,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rdquo 【原文】 1·4曾子(1)曰:&ldquo吾日三省(2)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rdquo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