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
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
孔子說:&ldquo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rdquo(《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
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
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
即所謂&ldquo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rdquo(《為政》) 關于治國與安邦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内容: 1、治國的根本在于&ldquo人倫綱常&rdquo。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rdquo(《顔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确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裡,不論處于什麼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
否則國将不國,政将不政,社會将混亂不堪。
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以&ldquo人倫綱常&rdquo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問孔子:&ldquo衛國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rdquo子曰:&ldquo必也正名乎!&rdquo&ldquo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rdquo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
子曰:&ldquo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rdquo(《裡仁》)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
在這裡禮讓成為維系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2、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嚴于律己。
孔子曰:&ldquo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rdquo即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本身,嚴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随一心一所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
孔子還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ldquo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rdquo在孔子看來,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一大概隻有舜吧?那麼他做了些什麼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
這裡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
孔子曰:&ldquo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rdquo(《衛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
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态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不會尊敬他。
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曆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
即:&ldquo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
&rdquo(《堯曰》) 3、治國的基本方法,&ldquo選才、富國、育人,立法&rdquo。
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着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
孔子曰:&ldquo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rdquo。
(《子路》)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衆。
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ldquo既庶矣,又何加焉?&rdquo曰:&ldquo富之。
&rdquo曰:&ldquo既富矣,又何加焉?&rdquo曰:&ldquo教之。
&rdquo這裡孔子強調在衛國這樣一個衆多人口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富起來,然後使他們再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
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
有一次顔淵請教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ldquo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
鄭聲婬*,佞人殆。
&rdquo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在這裡孔子不僅強調了法制對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學習。
4、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
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衆,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
子曰:&ldquo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rdquo(《學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并講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時還要節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時。
隻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系。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ldquo古為今用&rdquo,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論語值得所有人去學 關于中醫 在《論語·子路》中記述了一段關于孔子對&ldquo恒&rdquo德的評價,可以看作聖人對醫生的道德期望。
原文: 子曰:&ldquo南中已有人雲:&lsquo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rsquo善夫。
&rdquo,&ldquo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rdquo子曰:&ldquo不占而已矣。
&rdquo
4、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
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
孔子說:&ldquo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rdquo(《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
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
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
即所謂&ldquo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rdquo(《為政》) 關于治國與安邦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内容: 1、治國的根本在于&ldquo人倫綱常&rdquo。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rdquo(《顔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确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裡,不論處于什麼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
否則國将不國,政将不政,社會将混亂不堪。
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以&ldquo人倫綱常&rdquo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問孔子:&ldquo衛國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rdquo子曰:&ldquo必也正名乎!&rdquo&ldquo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rdquo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
子曰:&ldquo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rdquo(《裡仁》)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
在這裡禮讓成為維系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2、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嚴于律己。
孔子曰:&ldquo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rdquo即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本身,嚴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随一心一所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
孔子還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ldquo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rdquo在孔子看來,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一大概隻有舜吧?那麼他做了些什麼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
這裡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
孔子曰:&ldquo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rdquo(《衛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
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态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不會尊敬他。
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曆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
即:&ldquo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
&rdquo(《堯曰》) 3、治國的基本方法,&ldquo選才、富國、育人,立法&rdquo。
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着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
孔子曰:&ldquo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rdquo。
(《子路》)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衆。
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ldquo既庶矣,又何加焉?&rdquo曰:&ldquo富之。
&rdquo曰:&ldquo既富矣,又何加焉?&rdquo曰:&ldquo教之。
&rdquo這裡孔子強調在衛國這樣一個衆多人口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富起來,然後使他們再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
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
有一次顔淵請教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ldquo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
鄭聲婬*,佞人殆。
&rdquo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在這裡孔子不僅強調了法制對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學習。
4、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
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衆,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
子曰:&ldquo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rdquo(《學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并講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時還要節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時。
隻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系。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ldquo古為今用&rdquo,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論語值得所有人去學 關于中醫 在《論語·子路》中記述了一段關于孔子對&ldquo恒&rdquo德的評價,可以看作聖人對醫生的道德期望。
原文: 子曰:&ldquo南中已有人雲:&lsquo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rsquo善夫。
&rdquo,&ldquo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rdquo子曰:&ldquo不占而已矣。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