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簡介

關燈
也果&rdquo、&ldquo賜也達&rdquo、&ldquo求也藝&rdquo(《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ldquo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rdquo(《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ldquo告諸往而知來者&rdquo(《學而》)。

    子夏談詩&ldquo巧笑倩分,美一目盼兮,素以為絢兮&rdquo,從而體會到&ldquo禮&rdquo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ldquo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

    &rdquo(《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

    顔淵聽老師講學後&ldquo亦足以發&rdquo(《為政》),子貢也說他&ldquo聞一以知十&rdquo(《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别稱贊顔淵的聰明好學。

    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

    孔子特别強調&ldquo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rdquo(《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

    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

    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ldquo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rdquo(《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ldquo欲罷不能&rdquo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ldquo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rdquo(《述而》)&ldquo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rdquo(《泰伯》)&ldquo不學詩,無以言&rdquo,&ldquo不學禮,無以立。

    &rdquo(《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

    至于&ldquo易、春秋&rdquo隻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内容,所以孔子說:&ldquo五十以學《易》&rdquo(《述而》)。

    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隻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ldquo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rdquo(《孔子世家》)。

    那麼,在這些教學内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

    子曰:&ldquo不學《詩》,無以言。

    &rdquo(《季氏》)&ldquo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rdquo(《子路》)&ldquo《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lsquo思無邪&rsquo。

    &rdquo(《為政》)又曰:&ldquo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rdquo(《八佾》)&ldquo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rdquo(《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内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内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于教育的培養目标。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ldquo仕&rdquo、&ldquo君子&rdquo,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ldquo學而優則仕&rdquo思想(《子張》)。

    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ldquo從政&rdquo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ldquo從政&rdquo(《雍也》)。

    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

    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标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

    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着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關于務政 《論語》中關于務政的思想是&ldquo學以緻用&rdquo思想的具體體現,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标準也作了具體說明。

     1、關于務政的對象。

    孔子認為隻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

    季康子問:&ldquo仲由可使從政也與?&rdquo孔子曰:&ldquo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rdquo問:&ldquo賜也可使從政也與?&rdquo曰:&ldquo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rdquo問:&ldquo求也可使從政也與?&rdquo曰:&ldquo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rdquo也就是說,隻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2、關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标準。

    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

    孔子曰:&ldquo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rdquo(《顔淵》)&ldquo先之勞之&rdquo,&ldquo無倦&rdquo(《子路》)。

    也就是說在位不松一弛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松懈。

    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

    陳子禽向子貢問道,&ldquo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rdquo子貢曰:&ldquo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rdquo(《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裡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

    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

    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産時說:&ldquo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rdquo正是由于子産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于鄭國的賢相位置。

     3、要言行一緻,舉止端莊。

    孔子曰:&ldquo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rdquo(《衛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