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緻,表裡如一,即所謂:&ldquo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rdquo(《裡仁》)&ldquo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rdquo(《為政》) 其五,君子不一黨一。
孔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做到&ldquo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時還要&ldquo和而不同”《論語·子路》:&ldquo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rdquo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ldquo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
&rdquo 關于學習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
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于學習的态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ldqu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rdquo(《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孔子贊揚的顔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ldquo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rdquo(《雍也》)其次,要&ldquo默而識之,學而不厭&rdquo。
(《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專心緻志,知難而進。
孔子曰:&ldquo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rdquo(《裡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緻志,不要為世俗所累。
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ldquo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rdquo(《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
在這裡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隻有這樣才能得道。
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ldquo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rdquo的人(《述而》)。
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孔子曰:&ldquo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rdquo(《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随時随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ldquo敏而好學,不恥下問&rdquo的學習精神,&ldquo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rdquo(《裡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态度。
2、關于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ld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rdquo(《學而》)&ldquo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rdquo(《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别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
他說:&ldqu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rdquo(《為政》)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隻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
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ld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dquo,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辄止。
3、關于學習的内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
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ldquo文,行,忠,信&rdquo(《述而》)。
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笃厚,堅守信約。
這四項内容對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ldquo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對曰:&ldquo然,非與?&rdquo曰:&ldquo非也,予一以貫之。
&rdquo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ldquo多學&rdquo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于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确的目的,但重點在于&ldquo學以緻用&rdquo。
子曰:&ldquo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rdquo(《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ldquo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rdquo(《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ldquo舉一反三&rdquo地靈活運用知識。
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
子夏曰:&ldquo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rdquo(《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
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ldquo士志于道&rdquo,&ldquo朝聞道,夕死可矣&rdquo。
(《裡仁》) 關于教育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ldquo有教無類&rdquo(《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
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ldquo因材施教&rdquo,子曰:&ldquo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rdquo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
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ldquo由
&rdquo(《裡仁》)&ldquo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rdquo(《為政》) 其五,君子不一黨一。
孔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做到&ldquo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時還要&ldquo和而不同”《論語·子路》:&ldquo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rdquo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ldquo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
&rdquo 關于學習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
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于學習的态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ldqu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rdquo(《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孔子贊揚的顔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ldquo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rdquo(《雍也》)其次,要&ldquo默而識之,學而不厭&rdquo。
(《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專心緻志,知難而進。
孔子曰:&ldquo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rdquo(《裡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緻志,不要為世俗所累。
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ldquo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rdquo(《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
在這裡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隻有這樣才能得道。
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ldquo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rdquo的人(《述而》)。
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孔子曰:&ldquo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rdquo(《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随時随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ldquo敏而好學,不恥下問&rdquo的學習精神,&ldquo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rdquo(《裡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态度。
2、關于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ld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rdquo(《學而》)&ldquo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rdquo(《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别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
他說:&ldqu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rdquo(《為政》)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隻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
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ld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dquo,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辄止。
3、關于學習的内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
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ldquo文,行,忠,信&rdquo(《述而》)。
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笃厚,堅守信約。
這四項内容對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ldquo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對曰:&ldquo然,非與?&rdquo曰:&ldquo非也,予一以貫之。
&rdquo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ldquo多學&rdquo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于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确的目的,但重點在于&ldquo學以緻用&rdquo。
子曰:&ldquo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rdquo(《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ldquo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rdquo(《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ldquo舉一反三&rdquo地靈活運用知識。
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
子夏曰:&ldquo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rdquo(《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
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ldquo士志于道&rdquo,&ldquo朝聞道,夕死可矣&rdquo。
(《裡仁》) 關于教育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ldquo有教無類&rdquo(《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
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ldquo因材施教&rdquo,子曰:&ldquo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rdquo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
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ldquo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