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三)

關燈
&rdquo,直到孫中山先生領導了革命,推翻滿清,取消帝王專制政體,建立了自一由民一主的中華民國,這才取消了宮廷的林園。

     齊宣王問曰:&ldquo一交一鄰國有道乎?&rdquo 孟子對曰:&ldquo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

    畏天者,保其國。

    詩雲:&lsquo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rdquo&rsquo 王曰:&ldquo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rdquo 對曰:&ldquo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lsquo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

    詩雲:&lsquo王赫斯怒,肢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枯,以對于天下。

    &rsquo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lsquo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一寵一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rsquo一個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rdquo 外一交一策略&mdash&mdash大小之間 這開頭一段,也是一個大問題,孟子所提出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外一交一思想的兩大原則。

    至少在過去,中國的外一交一思想不出這兩大原則。

     齊宣王提出來問孟子,對于與鄰國的邦一交一,有什麼好的辦法,好的策略。

    孟子說:大緻可以分成兩種原則。

    一種是&ldquo以大事小,這是仁者的風範。

    雖然自己的國土大,國力強,但是仍舊願意配合領土比他小,國力比他弱的小國的政策。

    像在曆史上,夏朝的時候,湯以毫為都城,地大人衆,國力強盛。

    而夏朝的另一諸侯,赢姓的葛國,在領土、人民、财力上,都不及湯。

    葛的故城,在現在河南省葵丘縣東北,在地理位置上和湯為鄰。

    當時的湯伯雖有專事讨伐的特權,但葛在夏朝諸侯的等級上也稱為葛伯,政治地位不下于湯,所以湯在國一交一上,對葛仍然是尊敬的,順服的,絕對不因自已的權勢大,而去欺淩力量弱小的葛國。

     更近一點的史實,在商朝的末期,西方的昆夷&mdash&mdash即犬戎,那是以犬皮作為戰衣,乘壞車的國家,和在西岐的文王接壤。

    而文王當時所治的周國,不論文化、經濟,都非常發達,廣土衆民,聲望又高,不知道要比犬戎強盛多少倍。

    可是文王為了行仁政,絕對不以兵戎相見,為了行仁政,不忍動武,雖然犬戎經常有粗暴魯莽的侵犯行為,而文王還是忍讓着,不願意生靈塗炭,以免苦了老百姓。

     孟子再舉出第二個外一交一原則:&ldquo以小事大&rdquo,這屬于明智之舉。

    他也舉出兩個當時的史例,一個是周太一王的例子。

    商朝末期時,姬周諸侯,由太一王當政,這時周國正在積極圖治,而北方自五帝時期以來,就常常在邊界上生事的獯鬻&mdash&mdash也就是後世匈一奴一的一支,這一支遊牧民族非常強悍,常常犯邊鬧事,周太一王為了緻力于内政,為了在安定中求進步,不去和匈一奴一力争,而采取退讓的态度,以免擴大戰争,影響了内政的建設。

     第二個例子,是吳越兩國的史實。

    越王勾踐被打敗了以後,隻好對吳國俯首稱臣,一切聽從吳王夫差的命令,還獻上絕代佳人供他娛樂,讨他歡心,以便能夠回到自己的故國。

    他回國後,卧薪嘗膽,&ldquo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rdquo而後終于雪恥複國。

    這都是明智的外一交一原則。

    自己力量不夠的時候,就順服強者以圖生存。

     他舉了仁與智為出發點的兩大外一交一原則以後,又對齊宣王作進一步的闡述。

    以大事小的外一交一原則是&ldquo樂天&rdquo的,以小事大的外一交一原則是&ldquo畏天&rdquo的。

     這裡所說的&ldquo樂天&rdquo&ldquo畏天&rdquo的天,當然不是愚夫愚婦心目中的天老爺。

    不是讨天老爺歡心的&ldquo樂天&rdquo,或者怕上天打雷的&ldquo畏天&rdquo等愚妄迷信。

    這裡的&ldquo天&rsquo&rdquo,在&ldquo天人合一&rdquo的哲學上,是包括了人事在内。

    如果作詳細的解釋,會是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

    限于時間和篇幅,姑且勉強作個簡單的解釋。

    以現代名詞來說,就是非人力所可違反的定理;拿我們中國的詞彙來說,就是天理。

     那麼以自己的大國之尊去配合小國,就是順應&ldquo天地生萬物&rdquo的樂天心理,不願意欺負弱小;至于以弱小的國勢臣服于強國大族,不敢得罪大國,就是敬畏天理。

    否則,天地間的定理,不會容許你成功如願的。

    最後,孟子進一步說,凡樂天的,效法天地的博愛精神,不以強壓弱的大國,結果一定四海歸心,可以保有天下;而弱小的國家,如果能夠畏天道,服從強者的領導,不懷叛逆之心,那麼就可能保住自己的國家。

    他并且引據《詩經》來支持他的理論,他說,《詩經·周頌·我将》篇中記載着&ldquo畏天之威,于是保之。

    &rdquo這個&ldquo威&rdquo字的含義,是指時代的大趨勢。

    孟子引用這句話,是對智者的外一交一政策而言。

    意思是說,必須以敬畏謹慎的心理,因應國際上自然的大趨勢,把握時間的契機,以維系自己的生存。

     孟子說到這裡的時候,齊宣王不讓他說下去,在中間打了岔,插進來說,孟先生,你講的這些理論,太偉大了,太高深了。

    暫時不談這麼高遠深奧的哲理,就目前的現實問題來說&mdash&mdash換言之,他不喜歡再聽孟子那些大道理,什麼是畏天戒慎一類理論,他心裡對當時的國際看法,正是認為強權就是公理。

    因此便直截了當地說,我有一個毛病,我這個人愛好武勇。

     大勇定天下 齊宣王這一打岔,話題就轉了方向,可是孟子也真高明,立即随着這個方向,繼續施行他王道仁政的教化。

    他說:你齊宣王好勇,不要緊,隻要你愛好的不是小勇。

    你不要專去喜歡摔跤、柔道、弄槍、舞棒這些個人小勇的玩意兒。

    一個人握着劍把子,把劍抽出一截來,眼睛瞪得大大的,沖着人說,你敢跟我較量嗎?這種隻是普通的個人勇武而已,充其量是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對打。

    攻夫好,也許可以把别人打垮;功夫差,自己會被打得鼻青眼腫,難有大志。

    我相信你齊宣王不會局限于這樣的小勇,我希望你能把好勇的範圍擴大,像《詩經·大雅·皇矣篇)所描寫的文王那樣。

    當文王得到密國無故攻打阮國的報告時,怒不可遏,立刻整軍經武,出兵阻擋了密國的攻擊,逼得密國退兵,不敢再輕易侵犯别人。

    同時鞏固了周國自己的國防,增加了周國人民安居樂業的福祉,對天下人的期望也作了交代。

    這就是&ldquo文王之勇&rdquo。

    所以說,文王一怒,使得天下人民得到安定。

    當然,文王有沒有真的發怒,不得而知。

    像文王這樣的人會不會發什麼怒,也很難說。

     在大家的想象中,孟子說話,總是有根據的,他說了文王的大勇後,接着又引《書經·泰誓》所說,&ldquo作之君,作之師&rdquo的話,對齊宣王說,《書經》上這幾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這原則要把握住。

     在我國古代,君道與師道是平等的,要同時注意的。

    除此之外,後世要加一個&ldquo作之親&rdquo。

    身為一個領一導一人,不但要作為部下的老師,教導他們;同時還要像父母待子女一樣,關懷他們,保護他們。

    今天的公務人員,也應該具備這種精神的修養。

    雖然以公仆的觀念做事,但同時要具有&ldquo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rdquo的情操。

    處理行政事務時,要兼帶教導之責,與關懷之情。

     《書經》上接着說:&ldquo其助上帝,一寵一之。

    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局敢有越厥志?&rdquo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有所欠缺時,政治領導者要設法彌補這種缺陷。

    同時一方面管領四方的百姓,不管他是善良的或邪惡的,都要負起教化、領導的責任。

    隻要我這個領一導一人在,有誰敢放肆作亂?這一種氣魄,确實是宏大。

    因此,一旦有人橫行天下的時候,武王就責無旁貸地加以平服,使天下沒有橫行的人,沒有橫逆的事。

    這就是武王的大勇。

    所有他一怒之下,便吊民伐罪,把殘暴的纣王滅掉,而安定了天下的人民。

     孟子最後說,你齊宣王的好勇有什麼關系,隻要你所好的不是匹夫小勇,而是如文王、武王的大勇,能夠有大英雄氣魄,在一怒之下,而使天下安定下來。

    那麼有哪一個老百姓不喜歡大王的好勇?大家隻怕你齊宣王不這樣好勇呢!從齊宣王不忍心殺一頭牛開始,一直到這一段,孟子對齊宣王所談的任何事,都是采取誘導的教育方法。

    齊宣王說自己有好勇的毛病,孟子就說好勇不是毛病,隻要能夠擴大這個好勇的境界,齊國就有辦法。

    好像是假如齊宣王說好吃零食,他也會說沒有關系,隻要把點心做得很多很多,人人都能吃到就行。

    假如齊宣王說好踢球,大概孟子也會說沒關系,隻要全國的人都有踢球的閑暇和興緻,都把腳力練好,就是好的。

    這就是孟子的教化,可見他并不是一個迂腐的人。

     美中不足的,是他并不能像縱橫家們一樣,隻用兩三句話,就投其所好,打動對方的心。

    孟夫子的王道仁政畢竟還是難于被接受。

     齊宣王這裡講到好勇,前面講到好樂,後面還講好貨、好色。

    在他同一時代的各國諸侯中,誰也沒有這樣坦白的,即使後世那樣多的帝王中,也很少有他這樣坦率的。

    所以我覺得他是比較可愛的一個人,而在他二十年的當政期間,能把齊國治理得繁榮、安定,實在有他的道理,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他在這裡所說的好勇、好樂、好色、好貨,其實也不隻是帝王的心理如此,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心理。

    誰不好勇、好樂、好色、好貨?隻是在程度上略有不同而已。

    當然他在這裡所說的好勇,也不是孟子所說的那種大勇。

    他所好的,還是一般人所好的小勇。

    談到好勇,我們想起兩個好勇的人,他們也是一國的君主。

     為強國而改服制&mdash&mdash趙武靈王 其中之一是趙國的武靈王,他是一個好勇任事的國君,最後失敗了,當然這是由于沒有擴大好勇的胸襟所緻。

    趙國的北邊,是和一胡一人的邊界連接的,那時候的邊疆民族,都是遊牧民族,為了生活方便,同時受生活環境的影響,都是好勇鬥狠。

    所以在服裝上,都是短衣窄袖,甚至露出一條手臂來。

    而我們中國古代的服裝,受禮樂之熏陶,向來是寬袍闊袖,走起路來&ldquo翼如也&rdquo,兩隻大袖子像翅膀張開似的,雍容有緻,的确是很好看的。

    當時武靈王為了要使趙國強盛,下命令改變服裝,廢棄中國原來的服飾,改用一胡一人的裝扮,希望借此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當時趙國的王室和大臣們紛紛反對。

    武靈王和這些人的辯論很有趣,也有他的道理。

    我們姑且不論他這一做法對或不對,看看他的這些辯論,也可想見他當時的思想觀念。

     有一天,趙國的輔相肥義和武靈王閑聊,問趙武靈王有沒有想過世局的變化,軍事的部署,以及先王們如簡王、襄王他們當年的勳業,以及和一胡一人們的利害相處等等問題。

     武靈王說,後輩的君王,不忘前輩君王的功勳德業,這是作君王的本份。

    而為人臣子的,則應該研究這些資料,記取曆史的教訓和榜樣,輔助君王,盡量發揮他們的長處。

    所以賢明的君王,在平時教化人民,有所作為時,就要宣揚先王的功業。

    作人臣的,在不得其位時,要涵養孝悌、謙讓的德性;在顯達時,就要為老百姓們謀福,同時輔助君王的功業。

    這就是君道的不同了。

     現在我想向一胡一、翟這兩個鄰邦拓展領土,以承繼襄王未完成的功業,但是也許我這一生都不可能實現。

    因為敵人弱小的話,我們才能借機拓展領土,才能夠用力少而功業多,不必耗盡民力,而得到如先王般的榮耀。

    但是目前的情勢是強鄰壓境,一胡一人、翟人都那麼強悍,這就難辦了。

     現在我也有我的構想,然而凡是有卓越功勳的人,在當初往往會留下不同一習一俗、違情悖理的惡名;有獨到見解的人,在當初又往往得不到人家的信任,往往受到顧忌和反對。

    譬如我打算要全國的百姓,改穿一胡一人的服裝,學習一胡一人騎馬射箭的本領;想來一定會受到物議和反對的。

     而這個肥義卻是贊成他的。

    他說,對一件事猶豫不決,就難以成功;對一個行動遲疑不定,就難有結果,現在你不妨決定這革新的計劃,不要顧慮别人的議論。

    俗語說:&ldquo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rdquo凡是講最高德行的人,往往不能跟着世俗走;要成大業的人,也不必和衆人商議。

    從前舜到有苗這個地方,曾經随俗而舞。

    而禹甚至曾經敞開衣服到裸一體國去訪問。

    他們都不是為了縱欲或享樂,而是為了德業上的遠大理想,而随俗變通。

    所謂&ldquo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

    &rdquo一個笨人在事成之後,都還不明究裡;而聰明人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已洞燭先機。

    您就照您的意思去做罷。

     肥義說,所謂&ldquo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rdquo所謂&ldquo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rdquo是引用商鞅遊說秦孝公變法的話。

    他這一派獨一裁論,又牽強地把舜、禹辦外一交一的故事引了進去,于是把武靈王說動了。

     武靈王對他表示,不是對穿一胡一服這件事的本身有什麼猶豫,隻是恐怕天下人笑話。

    既然肥義你也這麼說,那麼我就下定決心了。

    于是自己先做一套一胡一服,準備上早朝的時候,穿起來和群臣見面。

     當時公子成是武靈王的長輩,素有盛望。

    武靈王恐怕會遭到他的反對,所以先派了一位大臣王孫緤去疏通,請公子成也能響應改換一胡一裝。

     疏通不成,于是武靈王親自到公子成家裡解釋說,服裝不過是要穿用方便,禮儀也是為了處事方便。

    古聖先賢訂下的禮法,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禮而來的。

    像南方的越國人,他們一個個披着頭發,衣裝不整的露個右膀子,渾身刺滿了花紋;而吳國人甚至把牙齒染得黑黑的,額上刺些怪裡怪氣的花紋,頭上戴的是魚皮帽子,衣服則縫得粗裡粗氣。

    在我們看來,簡直就像野人,但是他們卻覺得安逸而自在。

    總之,不同的各種裝扮,同樣都是為了因地制宜,隻要對大家方便,并不一定要統一。

    像儒家,同是一個老師教的弟子,他們發揮的文教就各不相同。

    他最後說出,變更服裝,是為了便利教老百姓一習一武,以達到開拓領土的目的,以湔雪國恥。

    于是公子成同意了他的作法。

     但是另一個大臣趙文,又提出反對的意見說,自古為政的原則,就是要輔導世俗合于禮法,提高文化水準。

    禮制中,衣服的式樣有它的常軌;而人民守法,不違俗禮,是他們的本分。

    您現在不顧前人的禮法,要改穿一胡一人服裝,實在是有違傳統文化的精神,希望您還是多考慮一下。

     而武靈王辯論說,你這些都是墨守成規的世俗之見,不是具有創造性的遠見。

    就說古代吧,三代的服裝各不相同,而他們都完成了稱王天下的偉業;五霸的教化也互不相同,但他們也都有相當可觀的政績。

    有頭腦的人創制禮法,一般的常人就遵循他所制訂的禮法,循規蹈矩的去做。

    賢能的人經常會評論世風一習一俗的好壞,而一般的世人則依照流傳的成規去做。

    禮制和一習一俗,都是根據時代趨勢在變化。

    這種變化是由在上位的人來領導和提倡的,而一般人就照着規範去做。

    現在正是他們在位者,就當下國情,訂定一套因應環境需要的服制的時候。

    你放心好了,不必多慮。

     又有一個叫趙造的,也力加反對。

    他的理由是,推行社會教育,不一定要改變人民原來的生活形态;行政措施,也不一定要變更原有的民風一習一俗。

    因民而教,據俗而為,往往收效更大。

    現在改穿這種奇形怪狀的一胡一服,很可能會影響人們原來淳善的心理;教人們像一胡一人般一天到晚騎馬打仗,也很可能會造成好勇鬥狠的社會風氣。

    反過來說,依循舊制,總是穩當的,遵照原有的禮法,也不至于出什麼岔錯。

     武靈王則對他辯論說,古代和現在一習一俗各不相同,到底要以哪個朝代的一習一俗為标準呢?曆代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直沿襲下來,我們又該遵循哪一個時代的制度呢?像宓戲(伏羲)神農的時代,對犯罪的人是教而不殺。

    黃帝、堯、舜時代,對犯了死罪的人,雖然殺了他,内心還是哀憐同情的。

    到了夏、商、周,又因時代背景之不同,而制訂不同的法律;因國情的變化,而訂立不同的禮制。

    總之,都是以&ldquo方便制宜&rdquo為原則。

    衣服、器具的式樣,也都基于同樣的原理而有變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一成不變的。

    一個開國的明主,雖然不承襲古法,仍然可以領導天下。

    至于夏、商衰敗的時候,雖然他們沒有變更占制、禮法,卻也一樣滅亡。

    所以反古不一定不對,而遵循禮法也不一定好。

    至于鄒、魯兩國的服裝奇特,但民風不正,那是由于他們沒有卓越的領一導一人才。

     他最後說:遵循法度的作為,絕不可能有蓋世的功勳;效法古代的成規,也不足以适應現實的環境。

    我的決定大緻不錯,你就不要反對了吧。

     這篇史料有很多高明的道理,可以啟發大家的慧思,所以把原文附錄于下,供大家參考: 武靈王平晝間居,肥義侍坐曰:&ldquo王慮世事之變,權甲兵之用,念簡襄之迹,計一胡一秋之利乎?&rdquo 王曰:&ldquo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

    是以賢君靜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動有明古先事之功;為人臣者,窮有弟(悌)長(上聲)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君臣之分(去聲)也。

    今吾欲繼襄王之業,啟明翟之鄉,而牢世不見也。

    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勳。

    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

    今吾将一胡一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rdquo 肥義曰:&ldquo臣聞之:&lsquo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rdquo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

    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昔舜舞有苗,而離袒入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

    王其遂行之&rdquo! 王曰:&ldquo寡人非疑一胡一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樂,知(智)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

    世有順我者測一胡一服之功未可知也。

    雖驅世以笑我,一胡一地中山,我必有之。

    &rdquo 王道一胡一服,使王孫蝶(音薛)告公子成曰:&ldquo寡人一胡一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親,臣不道主,先王之通誼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故明德在于論賤,行政在于信貴。

    今一胡一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

    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

    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願望募公叔之義,以成一胡一服之功,使囗谒之叔,請服焉! 公子成再拜曰:&ldquo臣固聞王之一胡一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

    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

    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音銳)知(智)之所居也,萬物财用之所聚也,聖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儀)行也。

    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判)學者,離中國。

    臣願大王圖之&rdquo! 使(去聲)者報王。

    王曰:&ldquo吾固聞叔之病也。

    &rdquo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ldquo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觀其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厚其國也。

    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魚是)(音題)冠秫(音術)縫,大吳之國也。

    禮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故聖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

    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禮異,中國同俗而教離,又況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知(智)者不能一。

    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窮鄉多異,曲學多辨,不知而不疑,異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

    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木戢)(揖)之用。

    自常山以至代上一黨一,東有燕東一胡一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

    變服騎射,以備其參一胡一樓煩(《史記》無樓煩二字)秦韓之邊。

     且昔者簡王不塞,晉一陽一以及上一黨一,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一胡一,此愚知(智)之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部,非社稷之神靈,即高阝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一黨一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

    &rdquo 公子成再拜稽(上聲)首曰:&ldquo臣愚不達于王之議(《史記》作義),敢道世俗之聞,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今再拜&rdquo!乃賜一胡一服。

     趙文進谏曰:&ldquo農夫勞而君子養焉,政之經也。

    愚者陳意,而知(智)者論焉,教之道也。

    臣無隐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

    臣雖愚,願竭其忠&rdquo! 王曰:&ldquo臣無惡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1 趙文曰:當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聖之所以教。

    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願王之圖之1 王曰:&ldquo于言世俗之間,常民溺于一習一俗,學者沉于所聞。

    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

    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

    知(智)者作教,而愚者制焉。

    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

    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衆,不足與緻意。

    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

    知學之人,能與聞遷。

    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

    子其釋之&rdquo! 趙造谏曰:&ldquo陷忠不竭,奸之屬也。

    以私證國,賤之類也。

    犯奸者身死,賤國者族宗。

    此兩者,先聖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

    臣雖愚,願盡其忠,無循其死&rdquo! 王曰:&ldquo竭意不諱,忠也;上無蔽言,明也;忠不辟(避)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rdquo! 趙造曰:&ldquo臣聞之:&lsquo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

    &rsquo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

    今王易初不循俗。

    一胡一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且服奇者志一婬一,俗辟(避)者亂民,是以莅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

    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願王之圖之&rdquo! 王曰:&ldquo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宓(音伏)戲神農,教而不誅。

    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

    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一婬一,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聖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謂節,衣服之謂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聖與俗流,賢與變俱。

    諺曰:&lsquo以書為禦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rsquo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rdquo 趙武靈王和大家辯論一番後,仍然下令全國上下改穿一胡一服。

    大家都系皮腰帶,穿皮靴,把衣服袖子改小,露出右邊的臂膀,隻有左手穿着袖子,披着衣拎。

    同時把乘車改為騎馬,教導人民每天騎馬出外打獵。

     趙武靈王這一番經營,确實收到了一時的效果。

    國内的軍隊強壯起來。

    于是他自己親身帶了部隊出去攻打一胡一、翟的邊界,拓展了好幾百裡的領土。

    有了這次輝煌的成果。

    野心逐漸擴大,接着就打算向西邊的秦國進攻。

     據傳說,武靈王長得非常威武,他身高八尺八寸。

    古來稱男子漢,有&ldquo昂藏七尺之驅&rdquo的說法,他的身高自然在一般人之上了。

    而且相貌堂堂,有龍一虎之威,滿臉的絡腮一胡一須,皮膚黝黑而發光,胸脯有兩尺寬,比起現在的拳王、穆哈默德·阿裡,或曾經做過拳王的烏幹達總統阿明,還要威武。

    總之,被人形容為氣雄萬夫,志吞四海。

     他親自帶兵,攻占了别人幾百裡土地,接着又開始打秦國的主意。

    于是他把王位傳給他一寵一愛的吳姬所生的次子,立為惠王,而自稱王父&mdash&mdash太上皇。

    自己幹起情報工作來,假冒是趙招,奉趙王之命出使秦國。

    暗中卻帶了一批測量人員,一路上探測秦國的山);形勢,居然到了秦國的首都,谒見了秦昭襄王,應對得不卑不亢,也很得秦王的敬重。

    但到了那天半夜,秦王想起這名趙國的來使,儀表如此魁梧軒昂,不像是一個普通臣子的樣子。

    而且傳說趙武靈王長得非常雄武,覺得不太對勁。

    等到天一亮,就派人到大使館去請這位大使來。

    而趙武靈王推說有病,拒絕前往。

    過了三天還是沒去,秦王于是派人強迫他來,這時他已經逃走了三天了。

     可是,這位有雄才、有謀略的武靈王結果如何呢?因為被廢的太子與繼承王位的趙惠王争權,互相殘殺,而他一個人被困在沙丘的宮裡,活活餓死了。

    真是智足以知人,而不足以知己,才足以取人而不足以自保。

    至堪浩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