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一)

關燈
祖的光榮局面,甚至能進而窺圖霸業。

     不管他是什麼心理,也不管他是哪一類的領一導一人物,至少他當時的作法,的确是有迫不及待的求才若渴的意圖。

     我們先了解了這些簡略的曆史資料,再來研究孟子見梁惠王的一段,才能找出孟子學說思想的一精一彩所在,而不覺枯燥乏味。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ldquo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國乎?&rdquo 孟子對曰:&ldquo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一交一征利,而國危矣。

    &rdquo &ldquo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rdquo 梁惠王與孟叟 這一段的文字記載,無論是孟子本人或是門人們的記述,措辭用意都很妙,而且也很坦率,不加故意的掩飾,直截了當描述當時孟子見梁惠王一段不太愉快的談話。

    尤其我們了解了梁惠王後來對驺衍的接待,再來一看他對孟子滿不在乎的樣子,很顯然的,大有厚薄輕重之分了。

     而且最不可耐的,便是梁惠王對孟子的稱呼,既沒有像春秋時代諸侯對孔子的敬重,尊稱一聲夫子;也沒有像戰國當時諸侯們禮賢下士的作風,尊稱一聲先生。

    他卻幹幹脆脆地稱呼一聲&ldquo叟&rdquo。

    這個&ldquo叟&rdquo字,好聽一點來講,便是老先生的意思。

    不禮貌一點,便是老頭兒的意思。

    當然,梁惠王當時的一聲&ldquo叟&rdquo,究竟是代表老先生呢?或是老頭兒呢?無法考查。

    這要看他當場的禮貌态度,和稱呼的聲調來決定它的涵義了。

    可惜當時沒有電視錄影(一笑)。

    但無論如何,這一聲&ldquo叟&rdquo,并不表示尊重,大概是沒有疑問的。

     而且本章的記述,描寫這一段不太愉快的談話,在文字的氣勢上,表達得很明白。

    如此直接記載這一個&ldquo叟&rdquo字的稱呼,對孟子的偉大倒沒有什麼損失,反而襯托出梁惠王始終不成器的風格,一副吊兒郎當、不莊重的浮躁相。

     孟子在聽了梁惠王&ldquo何以利吾國&rdquo的問題以後,就很莊重地對梁惠王說:&ldquo您何必隻圖目前的利益?其實隻有仁義才是永恒的大利。

    &rdquo &ldquo如果都像你惠王一樣,謀國的居心,隻圖以急功近利為目的。

    那麼,等而下之,那些高位的大臣、卿大夫們,也隻求顧全自己的家族利益。

    這樣影響所及,一般的國民,也就隻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

    這種觀念發展下去。

    一定會使全國上下各階屬,都變成以利害為生活的重心,造成&lsquo當利不讓&rsquo的風氣。

    這樣的話,國家就太危險了。

    &rdquo &ldquo因為唯利是圖,&lsquo當利不讓&rsquo的結果,自私自利的觀念會越來越嚴重。

    在曆史上,有許多的事實可以證明,互相争權奪利的結果,便形成臣下反上的叛亂逆行。

    那些本來具有萬乘之尊的大國,發生弑君叛變而自據稱王的,都是當時那些高位重臣,所謂千乘之家做出來的絕事。

    同樣地,那些千乘之家,被巨下叛變所謀害的,也都是那些百乘之家的重臣所幹的事。

    &rdquo &ldquo至于侵略吞并的思想,更是由于&lsquo權利欲&rsquo的驅使,所以目前萬乘之尊的大國,便想吞并千乘之邦。

    那些千乘之國,便想吞并百乘之衆的小國,這些古今的事例,不能說不夠多的。

    原因在哪裡呢?都是為了急功圖利、争奪權利的結果。

    如果不了解先行仁義,而隻求近利為前提,自然而然要變成非侵略他人、奪取别人的所有,就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

    &rdquo &ldquo其實,真能實行仁義之道,大利自然就在其中。

    真有仁心的人,絕對不會有遺棄其近親的可能。

    真有義氣的人,絕不會有背叛君上的可能。

    所以我認為您&mdash&mdash惠王隻有推行仁義之道,才是最高明的政略和政策,又何必舍大取小而隻顧目前的急功近利呢? 我們根據《孟子》的原文,概略演繹它文字的内涵,略略加以說明,大緻就是這樣的對答。

    當然,如果說是譯文,那便大有問題。

    因為這樣的說法,與古文原文的簡練原意,也許略有出入,或大有出入。

    不過,大意是不會太過差錯到哪裡去的。

    而且這樣一來,把孟子對梁惠王的答話,看得很明白。

    孟子并沒有太過迂腐古闆,隻一味地叫他行仁義,而不管梁惠王當時所處的情勢,以及急功好利的迫切需要。

    這樣孟子才不失為一個識時務的聖哲。

    隻是在政略上有思想、有遠見、有抱負,與梁惠蘭急功近利的政見不能相合而已。

     我們先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再來從兩方面看這一段對話,讨論他的内涵。

    第一,是司馬遷的記載。

    第二,是曆史的證驗。

     司馬遷對梁惠王和孟子的觀點 司馬遷寫《孟子列傳》,是把孟子與荀卿的列傳合寫成篇的。

    關于孟子傳記部分,他也是以孟子見梁惠王這一段思想作重心來述說的。

    如說: 孟轲,绉(鄒)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剛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

    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

    齊威王、宣王用孫子(膑)、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根據史記列傳的記載,關于孟子的生平,隻有短短一百三十七字。

    有關孟子千秋事業的思想方面,已有他自己七篇的本書,用不着司馬遷再來述說。

    他在本傳裡,隻提出他政治思想的要點,是主張傳統文化的王道精神,即不願講當時侵略吞并的不義之戰,也不願隻講霸術。

    所以和梁惠王當然也談不攏,這是王道與霸業、聖賢與英雄分野的必然結果。

     但是他又把孟子與梁惠王這一段主要的對話,比較詳細地埋伏在魏世家中有關梁惠王的一段記述裡,他說: 惠王數被于軍旅,卑禮厚币以招賢者。

    驺衍、淳于髡、孟柯皆至梁。

     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将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

     叟,不遠千裡,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國? 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

    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

    上下争利,國則危矣。

    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 由于司馬遷寫《史記》,處理資料的手法太高明了,如果不再三仔細地讀完全部《史記》,細心留意揣摩,往往把許多曆史哲學的重點被他的手法瞞過,也被自己粗心大意讀書所誤,而不知道司馬遷的微言重點所在了。

     他寫孟子傳記,隻是述說孟子之所謂孟子的正面,等于照相的正面全身大照。

    但是對孟子的側影或背後的記錄,司馬遷也不免有些惋惜之意的微辭。

    可是他把它插進魏世家當中去隐藏起來,要讀者自己慢慢去尋找、去體會。

     他說梁惠王自從兵敗國破,遷都到大梁以後,心情也真夠惡劣萬分。

    但是他還想力圖振興,還肯&ldquo卑禮&rdquo&mdash&mdash很有禮貌地,&ldquo厚币&rdquo&mdash&mdash用很高的費用,邀請招待各國的名賢當顧問。

    例如驺衍、淳于髡,孟子都因此而被邀請到大梁來了。

    梁惠王也很坦率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心境非常惡劣,處境也很尴尬(如記載所說: &ldquo我(寡人)真不行!這多年來打了三次敗仗,我的兒子(太子申)被齊國俘虜了,我的得力上将也戰死了。

    弄得國家非常空虛,實在羞對祖宗和國人,我對目前的局勢覺得太慚愧了。

    &rdquo 他又對孟子說:&ldquo老先生,你不辭千裡的辛勞來到敝國,實在是我們的榮幸。

    不知你将如何為我國謀利?&rdquo 孟子說:&ldquo惠王,你不可以這樣過于注重利益。

    你做領一導一人的這麼重視利益,那些高級臣僚的卿大夫們,也就隻顧自己的利益。

    等而下之,所有國民,就都争取自己的利益。

    這樣子上下争利,你的國家就太危險了。

    做一個領一導一人,隻要提倡仁義的基本精神就好,何必講究什麼利呢?&rdquo 如果依照司馬遷這一段的記載,我們讀了以後,不免拍案叫好,好極了!可愛可敬的孟夫子,講的道理是真對。

    但是梁惠王這個時候,好像是百病叢生,垂死掙紮的危急。

    你這包颠撲不破、千古真理的仁義藥劑,他實在無法吃下去,而且也緩不救急,你叫梁惠王怎麼能聽得進去,接受得下呢? 可是司馬遷寫到這裡,誰是誰非,他卻不下定論&mdash&mdash實在也很難下定論。

    因為千古的是非,本來就不容易有真正的結論。

    所以他不寫了,但是,他在《孟子列傳》裡,卻寫了一句&ldquo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多情。

    &rdquo就這樣的輕輕帶過去了。

    這是多麼有趣、多麼耐人尋味的手法! 義利之辨 把上面一些正反的史料講過了,現在我們再來研讨《孟子》本節的重點。

    首先要了解,孟夫子生當戰國時期,而且也遠遊過各國,難道他真的是那麼迂闊不懂現勢嗎?難道他對驺衍,甚至如當時風尚遊說之士們縱橫捭阖的作風,一點都不會嗎? 我們的答案可以肯定地說:不是的。

    他對那些隻圖個人進身之階的作法,和博取本身功名富貴的辦法,完全懂得。

    他之所以不肯那樣作,實在是&ldquo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rdquo而且可以加重語氣地說:是不屑于那樣作。

    為什麼呢?因為他是抱着古聖先賢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義,完全從濟世救人的宗旨出發。

    他希望在那個隻講霸術、争權奪利的時代中,找出一個真肯實行王道仁政,以濟世為目的的領一導一人物,促使他齊家、治國而平天下。

     所以他針對梁惠王的問題,當頭一棒,便先提出政治哲學上義利之辨的中心思想。

    他也明知道梁惠王不一定能接受,但是他還是存着梁惠王也許能接受的希望。

    此所謂&ldquo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dquo,是乃聖人之用心也。

    再說,無論是謀國謀身,&ldquo仁義之道&rdquo的确是真正大利。

    隻是人們都隻貪圖眼前的急功近利,而不顧及長遠的巨利。

    所以都變成心知其為然,而行有所不能也,如此而已。

     其次要研究的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等史料的記載,當時孟子是先到齊國而後才到魏(梁)國的。

    《孟子》這部書,不問它是孟子自己寫的,還是他門下弟子們記錄了他的話而編成的,為什麼發生在後的事情,卻偏放在最前面呢?因為孟子的思想學說中,義利之辨是最重要的要點之一。

     孟子與梁惠王各言其利,在梁惠王的一面來說,根據前面所說的魏國的曆史背景,所處的地理形勢,西有強秦,東有剛打敗了他的齊國,南有強大的楚國,北接的韓、趙,雖然同是自晉分出,獨立的同源邦國,但亦各有懷抱。

    在客觀形勢中,又恰逢弱肉強食的時代,他自然希望自己的邦國強大起來,甚至于最好成就霸業。

    假使你我是當時的梁惠王,大概也同樣會有這種想法。

    所以他一見到孟子時,不談仁義,開口就問:&ldquo亦将有以利吾國乎?&rdquo這句話,又怎能指責他是錯的?這實在是人情之常。

    &rdquo 這也是我們讀書要注意的地方。

    讀任何書,先要絕對的客觀,然後再設身處地地,作主觀的研究分析。

    譬如對于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問孟子對于魏國有什麼有利的貢獻,經過前面一番較為客觀的分析,就不會主觀地認為他完全不對了。

    可惜以前大多數的讀書人,多半不作這樣絕對客觀的分析,乃至于把自己一生都在誤解仁義中埋沒了。

     孟子答複梁惠王說,你梁惠王何必談利呢?你隻要行仁義就好了。

    這是中國文化千古以來,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義利之辨的最大關鍵。

    而在後世的讀書人,大多看到利字,就望望然聯想到&ldquo對我生财&rdquo的錢财之利這一方面去了;站在國家的立場來說,也很可能誤認為隻是經濟财政之利。

    至于義,則多半認為和現實相對的教條。

    因此便把仁義之&ldquo利&rdquo錯解了,而且把仁義的道理,也變成狹義的仁義觀念了。

    如此一來,立身處世之間,要如何去利就義,就實在很難辦了。

     舉一個實例來說,我們假使在路上看到一些錢,這是利,我要不要把這些錢拾起來呢?這就發生了義利之辨的問題了。

    以我們傳統文化來說,這些錢原非我之所有,如果拾起來據為己有,就是不義之财,是違背了義的道德,是不應該的。

    在利的一方面看,自己的私心裡認為,路上的這些錢,乃是無主之财,我不拾起來,他人也會拾去,據為己有,也沒有多大關系。

    但是到底該不該拾為己有?儒家對這種問題,在個人人格的養成上就非常重視了,由此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非常嚴謹的個人的道德觀念。

     但是,由于這種義利之辨的觀念根深蒂固,後世讀《孟子》的人,大緻統統用這個觀念來讀《孟子》,解釋《孟子》,于是就發生了兩種錯誤。

    第一是誤解了梁惠王問話中的利,隻是狹義的利益。

    第二是隻從古代一精一簡的文字上解釋,而誤解了孟子的答話,以為他隻講仁義而不講利益,把&ldquo利&rdquo與&ldquo義&rdquo絕對地對立起來了。

    其實并不如此,依照原文用現代一江一浙一帶的方言來讀,就可從語氣中了解到他的涵義,知道孟子并不是不講利,而是告訴梁惠王,縱使富國強兵,還都是小利而已;如從仁義着手去做,才是根本上的大吉大利。

     了解了孟子這句話的真正涵義所在,于是我們就可認識孟子,并不是那麼迂腐的了。

    他并沒有否定利的價值。

    他隻是擴大了利的内涵,擴大了利的效用。

    如果孟子完全否定利的觀念的存在,那麼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試看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整個體系,甚至古今中外的整個文化體系,沒有不講利的。

    人類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藝術、生活&hellip&hellip等等,沒有一樣不求有利的。

    如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學?做學問也是為了求利,讀書認字,不外是為了獲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

    即使出家學道,為了成仙成佛,也還是在求利。

    小孩學講話,以方便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是一種求利。

    仁義也是利,道德也是利,這些是廣義的,長遠的利,是大利。

    不是狹義的金錢财富的利,也不隻是權利的利。

     再從我們中國文化中,大家公推為五經之首的《易經》中去看。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一交一詞,以及上下系傳等,談&ldquo利&rdquo的地方有一百八十四處;而說&ldquo不利&rdquo的,則有二十八處。

    但不管利與不利,都不外以&ldquo利&rdquo為中心在讨論。

    《易經》思想最主要的中心作用,便是&ldquo利用安身&rdquo四個字。

    所以《易經》也是講利,而且告訴我們趨吉避兇,也就是如何求得有利于我。

    &ldquo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dquo的道德因果律,也是告訴人們以積善的因,可以得到餘慶的果。

    相反地,積不善因,便得餘殃之果。

    所以,積善是&ldquo利用安身&rdquo最有利的行為。

     如果探讨孔孟思想的文化源頭,絕對離不開《易經》。

    所以說假如孟子完全否定了&ldquo利&rdquo的價值,那麼《易經》等等我國的所有傳統文化,也被孟子否定了。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由此,我們研究孟子,首先就要對義利之辨的&ldquo利&rdquo字,具有正确的認識。

     同時,我們還可以提出兩點來作反證: 第一,韓非子說:&ldquo輿人欲人富貴,棺人欲人死喪。

    人不貴則輿不用,人不死則棺不買。

    非有仁賊,利在其中。

    &rdquo他說,棺材店老闆希望别人死,并不是心壞,并不是不義;汽車廠老闆希望大家發财,也并不是心好,并不是好義。

    兩種不同的心理,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意好,多賺些錢,都是生意人本分的想法。

     韓非子的這段話,等于為&ldquo利&rdquo字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當某一時間,某一空間中,能夠産生&ldquo利用安身&rdquo的功能效果,那麼它就具有&ldquo利用安身&rdquo的價值;也就是在當用、該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條件下,那麼對這人、或事、或物來說,就構成了價值;也就是對這人、或事、或物的利。

     第二,《易經》中蔔筮方面所顯示的,可歸納為&ldquo吉。

    兇、悔、吝&rdquo四種現象。

    實際上就隻有吉兇兩端。

    吉是好的;兇是很壞;而悔為煩惱;吝是困難。

    簡單說,悔、吝也就是小兇。

    天下人、事、物,都不外吉與兇兩端。

    吉、兇怎麼來的?《易經·系傳》上說:&ldquo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

    &rdquo凡是一動,就會發生或吉、或兇、或悔、或吝的結果;不是吉就是兇,不是兇就是吉。

    有了這項理解,就知道利與不利之間的辨别,須要從動用之間而分。

     由這裡引申出來,可知孟子對梁惠王說的仁義,就是大利。

    因為在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都在互相征伐的動亂之中。

    如果有一個國家,真的以仁義作為治國的最高原則,運用在内政外一交一上,那麼最後的勝利,就必定是屬于這個行仁由義的國家。

     玩弄仁義的權智 漢代桓譚《新論》說:&ldquo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

    &rdquo指出上古時代的三皇,是以道治天下,這是最高的無為而為的境界。

    到了後來五帝的時代,以德來治天下,這已經差了一層&mdash&mdash有為而為了,但是仍然是非常高超的政治。

    等而下之三王用仁義,五霸用權智,可以說是每下愈況。

     又《長短經》的《反經》第十三說: 三代之亡,非法亡也,禦法者非其人矣。

    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陳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故尹文子曰:仁、義、禮、樂、名、法、刑、賞,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失。

    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僞。

     這是道家思想的論點。

    這裡指出,仁義的确是一種好德行;但是這德行用久了,便走了樣,變成一人們用來争權利的一種工具。

    由此就可以了解道家的代表人物&mdash&mdash老子和莊子說的那些話。

     老子曾說,道德頹落,才有禮義之說,他也經常說:&ldquo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rdquo當時老子對于仁義禮樂的道德觀念批評得很厲害。

    莊子也曾說:&ldquo仁義者,先王之蘧廬,可以一宿,不可以久處。

    &rdquo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的征伐口号,大體上也都是标榜仁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行仁義,隻是利用仁義的美名,以達到争權奪利之目的。

    所以莊子說仁義隻是先王所留下的一幢臨時寓所,一幢别墅,并不是自己久遠安身的家,隻可以偶爾住一住,不可以長久住下去。

    意思就是說,仁義這種道德觀念,隻可以在道德極其衰微的時候,偶然用一下,不可以長久地死用。

    如果長久用下去,就會被壞人利用仁義之名,作為政治上争權奪利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