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一)

關燈
越王錢鏐,原先也隻想在販鹽的行業裡,多糾集些人手來保護自己,他哪裡又預料到後來能屏障東南,做到了&ldquo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rdquo的封王局面呢?再說,朱元璋要不是因為當小和尚碰到荒年,出去化緣也難得一溫一飽的話,他也不會去投軍。

    當時他更是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後來竟然當上皇帝。

    當漢光武劉秀還沒落在民間的時候,他的最大希望,隻想做到帝都衛戍司令的職位,然後讨到一陰一麗華來做老婆,&ldquo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一陰一麗華&rdquo就志得意滿。

    哪裡又想到竟然作了漢代中興的令主呢?諸如此類曆史人物的類同故事很多,不再多講了。

     不過我們要知道,像蘇秦那樣的人物,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仍然能不失書生本色。

    憣然憬悟到人生哲學的道理,總算不太容易。

    但是,蘇秦是屬于豪傑之士的人物,豪傑也是凡人,不能以他的一個人生,來偏蓋一切的人生觀念。

    另外如孔孟一系的儒家聖哲們,他們的人生哲學,一開始發心立志,便要&ldquo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rdquo就如各個大宗教教主們的救世淑世主義者,當然又比蘇秦的人生境界,超越了許多。

    其他如道家的隐士們,那種遺世獨立的情操,又是另一種人生類型的風格。

     因此,我們在現實的人生社會裡,必須有獨立不倚的澡雪精神,才能挺拔在&ldquo位高金多&rdquo的俗世之中。

    例如宋人陸仲微有一段對人生觀的名言,實在可作為熱衷于富貴中的清涼劑。

    他說:&ldquo祿餌可以釣天下之内才,而不能啖嘗天下之豪傑;名航可以載天下之猴士,而不能陸沉天下之英豪。

    &rdquo 蘇秦的義利之辨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一陰一影,會導緻變一态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

    愛錢如命的悭吝,還是心理變一态上的次要現象。

    相反地,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

    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蘇秦是豪傑之士,所以他在憬悟到人生的正面和反面,人性的美好和衆生相的醜陋以後,便慨然拿出千金,普遍散賜給宗族和朋友們。

    同時還報過去窮困時對他有恩惠的人。

    當他第二次出門到北方去的時候,有一位鄉鄰,借給他一百錢做路費,他便加十倍的回報,還了他百兩黃金。

    這種舉動,看起來、說起來很容易,事實上,到了自己頭上,要痛痛快快、慷慷慨慨地做起來,就真不容易。

    還有太多的事例,在此不多作讨論。

     原文中接下去,另一小節的記載,很好笑。

    當蘇秦在家鄉正做這樣豪舉的時候,有一個鄉親是當年跟他到北方燕國去的,可是蘇秦這次卻對他沒有什麼表示。

    這個人幹幹脆脆,自己直接向蘇秦說,我跟你沒有功勞,也總有些苦勞,為什麼你不給我一點好處呢?蘇秦說,對不起,其實我沒有忘了你,隻是你太過份了,當我在艱苦的時候,很需要你跟着我,幫忙我到燕國去,可是你看我當時在趙國沒有什麼成就,所以在我渡過易水要到燕國去的最困難關鍵上,你再三想離開我,不肯再幫我了。

    你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正是我困難得要命的時候,多麼希望得到你的幫助和鼓勵。

    可是你卻很勢利,真讓我痛心極了。

    所以現在我故意把要給你的一份擺在最後,也是給你一點教訓的意思。

    好了,你現在又當面來要求,當然有,這一份便是我為你準備的,現在你拿去吧! 在《史記》裡,司馬遷寫《蘇秦列傳》,把這樣一件小事也記載上去,這正如現代的我們寫白話傳記一樣,在一件小事上,一個小動作上,特别加以叙述,此中往往襯托出很重要的觀念,要讀者好好去思辨,好好去體會。

     最後,司馬遷寫着:&ldquo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于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rdquo 但後來劉向在《戰國策》的序言上,卻說:&ldquo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一交一兵者二十有九年。

    &rdquo 這裡與《史記·蘇秦列傳》所載相差十四年的問題在哪裡呢?司馬遷說的十五年,是蘇秦手裡的事。

    劉向說的二十九年,包括了蘇秦、張儀、蘇代等當政的年限。

    張儀是他同學蘇秦一手計劃培養的,故意造成反對派勢力,幫助秦國破壞了蘇秦合縱以後的計劃,另創一個連橫的聯合戰線,與蘇秦的原計劃相抗衡。

    其實,都是他們兩個同學的袖裡乾坤,故意一正一反來玩弄諸侯,擺布天下。

    同時因蘇秦的影響和培養,跟着又有他的弟弟蘇代、蘇厲等,也是走他的老路,縱橫捭阖于當時的國際局勢之間。

     反正總結起來,都由于蘇秦一手的創作,而減弱了當時國際間的連綿戰争,維持了二、三十年大體上還算和平安定的局面,雖然最後蘇秦還是在齊國被人行刺而死,但是這個曆史上的功績,卻不能不歸之于蘇秦的謀略。

     生死之謎 可是,最近我聽人說,又有新的出土資料,足以證明蘇秦當時在齊國并沒有被刺死,可能隻是受傷或是僞裝受傷,他是道道地地的功成身退,歸隐去了。

    後來還活到相當長的歲數。

     我是沒有親眼看到這些資料,到現在還隻是道聽途說而已,假如是真有其事,那麼我們對于蘇秦的評價,還要高得多了。

    這樣一來,範蠡的逃名歸隐,雖然獨步于先,後來的這個蘇秦也很高明,他使寫曆史的人,更弄不清他的下落,豈不是比範蠡逃名得更有趣,真不愧是鬼谷子的弟子了。

    後世道家的神話傳說,當蘇秦功成名遂之後,便回去找他的老師鬼谷子,學道修仙去了。

     不管如何,蘇秦一生的作為,在曆史文化上,很明顯地可以看到,他是位非常高明的豪傑之士,他既不想做英雄,當然也談不到聖賢的作為。

    但也不能像過去學者們的成見一樣,隻把他打入謀略家,好像他隻懂得縱橫捭阖的一陰一謀策略,完全忽略了他對當時曆史時代上,的确已經做到了挽救戰亂危機而措置和平達二十多年的貢獻。

    有多少人的生命财産,都在他的一念卵翼之下而安享了天年。

    隻要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戰國末期的戰史,包括國際性、地方性的大小戰争來看,便可知道過于輕視蘇秦的功勞,那也是很不公平的。

     那麼,為什麼又說他不想作英雄呢?這很簡單,在他後來左右逢源、擺布整個國際天下在他指顧之間的時代,他沒有一點野心,想走那三家分晉,或者田氏篡齊的作為。

    就如他在燕國,以及他在趙國,受封為武安君那段時期,也沒有過分地幹擾弱國之燕、趙的實際内政。

    再拿他得志回家,分财施人的作風,來對比研究,便可想見蘇秦書生本色的個性,的确有過人之處。

     如果新近的傳說屬實,真有新出土的資料,證明蘇秦後來是逃名隐遁了,又安享餘年,還活得不算太短的長壽。

    那麼,就要對他高明的人生哲學觀點另加評價了。

    或者,在他經曆上,對于人世間的曆史哲學觀點,确如範蠡他們一樣,另有獨到之處。

    在這裡,使我想起了明代蒼雪大師一首題畫詩的哲學意境:&ldquo松下無人一局殘,深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着,畢竟輸赢下不完。

    &rdquo倘作如是觀,那他豈不是更神奇了嗎? 再說,司馬遷特别為蘇秦寫了一長篇的列傳,不厭其詳地為他記述合縱的情形,也實在有他的深意存在。

    關于蘇秦死後的傳說,究竟如何?他也有點懷疑,隻是資料不足,不敢寫得太過分。

    但是他對後世一般人對蘇秦的看法,也不太同意。

    不過,不能說得太明顯,恐怕後來的人,不講道義,隻想學謀略,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就不好。

    我們隻要讀一下他在《蘇秦列傳》最後的評語,便可知道了: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

    而蘇秦被反問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夫蘇秦起闾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我們在講述《孟子》之前,花了不少時間來讨論孟子時代戰國末期的情勢,又附帶地多講一段蘇秦故事,用來襯托出孟子特立獨行的立身處世的聖賢之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因為我們生當此時此地,現實世界的局勢,就如春秋,就如戰國,盡管時代有不同,社會結構與政治制度、形勢都有不同,但在大經大法、大原則、大原理的變化之際,國與國間,人與人間,古今中外,并無例外。

    所以特别提醒注意,希望年輕的同學們,為國家的将來,為自己,都能花些精神,多去讀《春秋》、《戰國策》這些書,隻要能夠善于讀它,必定會有用的。

    的确是&ldquo其智有過人者&rdquo,例如蘇秦、張儀兩位同學,故意制造了正反相妨,而又相輔相助的反複一陰一謀,便使整個天下,在他們手裡玩弄,使天下在他們手裡安定。

    由此而知,今天世界上的故唱和平,實力倡亂的反複一陰一謀等等,隻要你真正懂得《戰國策》的策眼,便可一觑看穿,不會上當的。

     同時,我們這次講《孟子》,正好看看孟子與蘇秦等人先後都見到的齊宣王、魏襄王他們,當時的國勢和他們的内政國情是怎樣的。

    為什麼孟子要這樣說,蘇秦和齊魏兩國的王者,又要那樣做,這是什麼道理?在《孟子》本書上找不出相反的資料,而在《史記》、《戰國策》上,卻可以找出一些道理來。

    所以我采用了這個研究方法,不但不會使蘇秦&ldquo獨蒙惡聲&rdquo,也可将《孟子》讀得活活潑潑的,富有生氣,因而更能領略得亞聖之所以為亞聖也。

     戊子三十六年,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擯秦,以蘇秦為縱約長,并相六國。

     己醜三十七年,秦以齊魏之師伐趙,蘇秦去趙,适燕縱約解。

     壬辰四十年,宋公僵逐其君剔成而自立。

     癸巳四十一年,秦張儀伐魏,取蒲一陽一,既而歸之,魏盡入上郡,以謝秦,以儀為相。

     丙申四十四年,趙式靈王雍元年,是歲秦稱王。

     丁西四十五年,蘇秦自燕奔齊。

     戊戌四十六年,秦相張儀免,出相魏。

     庚子四十八年,王崩子定立。

     辛醜元年,衛更貶号日君。

     壬寅二年,孟柯适齊。

     癸卯三年,楚趙魏韓燕伐秦,攻函谷。

     甲辰四年,蘇秦已死,魏請成于秦,張儀歸,後相秦。

     乙已五年,秦代蜀,取之。

     丙午六年,王崩,子延立是為赧王。

     丁未元年,齊伐燕取之,醢子之,殺故燕君啥。

     戊申二年,楚屈勻伐秦。

     己酉三年,燕人立太子平為君。

     庚戌四年,秦使張儀說楚、韓、齊、趙、燕、魏連橫以事秦,秦君卒,諸侯複合縱。

     辛亥五年,秦張儀複出相魏。

     壬子六年,張儀死,秦初置丞相,以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癸醜七年,秦甘茂代韓宜一陽一。

     經史合參 我們這次研究《孟子》,是采用&ldquo經史合參&rdquo的方法。

    所謂&ldquo經&rdquo,就是《孟子》七篇的本經。

    所謂&ldquo史&rdquo,就是指孟子所處的時代&mdash&mdash如齊梁等國當時約略可知的史料。

    除了《孟子》本經之外,同時配合戰國當時相關的曆史資料,來說明孟子存心濟世的精神所在。

     過去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讀《孟子》,往往覺得很枯燥乏味,隻是為了傳統的要求,作教條式的信仰,填鴨式的記誦,或多或少,總存着不是絕對信服的心理。

    如果把學力加上年齡,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曆和觀察,慢慢到了年事老大,才會覺得孔孟之學在人道的立場上,的确是有它聖之為聖的道理。

    但學力加年齡加閱曆,說來隻是一句話,實際上卻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同時夾雜着許許多多的甘苦。

    所以我認為針對現代情況的需要,用經史合參的方法來認識孟子,也許有很多方便。

     講到這裡,順便想起一個曆史上有關孟子的故事,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趣事。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大概也和我們年輕時的心情思想一樣,非常讨厭孟子,他認為稱孟子為&ldquo亞聖&rdquo,把他的牌位供在聖廟裡,實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聖廟之位。

    晚年他的年事閱曆多了,讀到《孟子》的&ldquo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rdquo一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認為孟子果然不失為聖人,是亞聖,于是又恢複了孟子配享聖廟之位。

     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很可笑,蠻好玩,實際上也正好說明了我們研究孟子的中心關鍵。

    同時也是英雄與聖人、王道與霸術分野的道理。

     梁惠王的先世 現在我們手裡拿的這本《孟子》,第一篇是《梁惠王》即孟子見梁惠王。

    關于他們的對話,原文俱在,暫時擱在一邊;我們現在先要把梁惠王當時的魏國情勢,作個簡單的了解。

     梁惠王便是魏惠王,因為他當時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所以一般習慣,又稱他為梁惠王。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和韓、趙兩國一樣,他們的祖先原來都是晉國的重臣。

    到了春秋末期,在晉昭公之後,便衰弱到&ldquo六卿強,公室卑&rdquo的情勢。

    魏國的祖先,也是晉國後期的重臣&mdash&mdash六卿之一的魏桓子,他和另外兩家晉國的重臣韓康子、趙襄子,共同一陰一謀滅了荀家的智伯以後,便三分其地而據以稱強了。

    這個階段,也正是孔子的晚年時期。

     跟着,也就是曆史上所稱的戰國時期開始。

    魏國出了一位名王魏文侯,他是孔子的名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子夏的學生,接受孔子經學的熏陶。

    孔子過後,子夏講學河西,便是這個時期的事。

    魏文侯另外還有一位高明的老師田子方。

    又向當時有名的高士段幹木謙虛請教,他和段幹木是師友之間的一交一誼,有很好的感情。

    因此他把魏國打好基礎,變成戰國初期的一個文化強國。

    在政治方面,他起用了曆史上有名的名臣西門豹,主管河内(今河北及陝西、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政治史上内政修明的典範之治。

     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起,在文化的成就上,當然比不上他的父親,但在武功上,則更強大。

    他用了曆史上名将吳起,同時與韓、趙滅掉宗主國的晉國,而三分其地。

     魏武侯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幹脆直接稱王,叫魏惠王,也就是孟子所見的梁惠王。

     梁惠王當然比不上他的祖父魏文侯,而且也比不上他的父親魏武侯。

    同時,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比起他父親、祖父的時代,又更複雜困難了,這也是事實。

    不過曆史上的名将孫武子的孫子&mdash&mdash&mdash孫膑,打垮他同學龐涓的一場著名戰争,那個龐涓,便是魏惠王親信的大将。

    在這以前,魏惠王也曾有過赫赫的戰功,打敗過韓國、趙國、宋國。

    而且還能威脅到魯、衛、宋、鄭等國來朝,和他建一交一。

    同時也一度和秦孝公在外一交一上建立短暫的和平。

     商鞅和梁惠王 可是魏惠王在曆史上,卻有一件很滑稽的遺憾,也可以說是很滑稽的損失,那便是把一個在他手裡的人才,輕輕地漏過溜掉,使他後來在霸業的企圖上吃了很大的虧。

    這個人便是使秦國變法圖強的商鞅。

     商鞅,衛國人,所以也叫衛鞅,又叫公孫鞅,因為他的本族姓公孫。

    在當時宗法封建的社會裡,他是不受人尊敬重視的一個青年,因為他的生母不是元配,在宗法社會裡沒有家族地位之故。

     商鞅從小就愛好法家刑名之學。

    因為在他本國不得志,戰國當時的國際之間,又正是人才一交一互外流的時代,他便到魏國,作了魏國的輔相公叔痤的門下士。

    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具,還來不及向魏王推薦,他自己便生病快要死了。

    梁惠王去看公叔痤的病,問他說:&ldquo假如你的病好不了,對我們的國家前途,有些什麼話要吩咐?&rdquo公叔痤說:&ldquo我的門客,有一個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雖然年紀還輕,卻是一個奇才,希望你重用他,絕對信任他,接受他的意見。

    &rdquo梁惠王聽了,悶聲不響,也不表示意見。

    到臨走的時候,公叔痤便叫所有的人退出去,又單獨和梁惠王說:&ldquo如果你不肯用公孫鞅,便解決了他,不要叫他出境。

    &rdquo梁惠王聽了隻好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梁惠王走了以後,公叔痤馬上叫商鞅進來,對他說:&ldquo剛才惠王要我推薦我死後的輔國人才,我推薦了你,他的意思不肯接受。

    我的立場,先有公,再有私。

    先對國家貢獻是事君之道,再來對你講私話,是盡到我人臣之道以後,才來講你我之間的友道。

    &rdquo 這點要特别注意,在我們上古的曆史文化裡,尤其在春秋、戰國之間,常有這一類曆史故事的例子,充分表示一個人的人格作風,對公對私的道義界别。

    表面看起來好像很一陰一險,在說兩面話。

    事實上他是光明磊落地說明對君道、臣道、友道之間的各别立場,都須要有所一交一待,才是不負此心、不愧此心。

    如果說他是一陰一險,也有一陰一險的道德,等于後世寫的武打小說,明明要用暗器傷人,但在發出暗器的刹那,還要公開叫一聲&ldquo看打!&rdquo通知了以後,你能不能逃得過,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和本事了。

     因此公叔痤便接着告訴了商鞅:&ldquo我的心,對公對私都要盡到最大的力。

    所以我後來對惠王說,如果不用你,便殺掉你。

    他似乎同意了我的意見。

    你趕快想辦法走吧!遲了,就要完蛋。

    &rdquo商鞅聽了,對公叔痤說:&ldquo你放心吧!他既然不肯聽你的話用我,哪裡又肯聽你的話殺我呢?&rdquo換句話說,商鞅了解梁惠王的心理,根本沒有把他商鞅這個人當一回事。

    所以他還是暫時留在魏國不走。

     梁惠王從公叔痤的家裡出來以後,便對左右親近的人說:&ldquo公叔痤真是病得昏了頭,他叫我把國家大事一交一付給那個衛國來的流亡小子公孫鞅,那是多麼荒謬的想法!真是可悲之至!&rdquo 後來商鞅投奔到秦國,三次遊說秦孝公,秦孝公接受了他的計劃,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奠下了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基礎。

    過了兩三年以後,商鞅又說動了秦孝公,出兵打魏國,用詐術欺騙了魏國的前線指揮官魏公子印,打了勝仗,使魏國割讓了河西之地求和。

    才逼得魏惠王遷都大梁。

    這時候,梁惠王才深深悔恨自己當時沒有聽信公叔痤的話。

    公孫鞅也因此而受秦國尊封為商君。

    所以後來通稱他為商鞅,便是由這個曆史故事來的。

     再過十年以後,秦孝公死了,他的兒子繼位,也稱惠王,這便是蘇秦見過的秦惠王。

    商鞅失了依靠,在秦國的政壇上失敗得很慘,有造反叛變的嫌疑,因此又逃亡到魏國,但被魏國拒絕了,最後走投無路,被秦國追捕回去,受車裂之刑而死。

     雖然說曆史上的因果報應,毫厘不爽。

    但魏國割地遷都這一幕,到底都是導自梁惠王的失策,沒有君子之度的領導長才,糊裡糊塗地寫下了曆史上這一出滑稽劇本,徒留後人扼腕長歎。

     孟子見梁惠王,也便是梁惠王最悲憤難受的階段。

    他與齊國一戰,損失了大将龐涓,同時太子申被擄。

    又與秦國一戰,損失了公子印,割讓了河西之地,遷都大梁。

    實在是他心裡最難過的時候,所以他想網羅禮聘外國的人才,例如在齊國聞名的客卿驺衍、淳于髡等人,也都受過他的邀請。

    尤其他對驺衍的莅臨,曾經親自到郊外去歡迎他,很隆重地待以上賓之禮。

    他是受到商鞅這一件事的刺激,很想找到一個振作圖強的能臣,來恢複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