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關燈
小
中
大
言:神農氏的學說。
神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常與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稱為“三皇”。
神農氏主要的功績是教人從事農業生産,所以叫“神農”。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托古聖賢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學說。
“農家”就假托為“神農之言”。
②許行:農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
③踵(zhong):至,到。
④廛:住房。
氓:移民。
⑤衣褐,捆屦,織席以為食:穿粗麻衣,靠編草鞋,織草席謀生。
衣(yi),動詞,穿;褐(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
(6)陳良:楚國的儒士。
陳相、陳辛:都是陳良的學生。
(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8)厲:病.(9)釜:金屬制的鍋;甑:用瓦做的茶飯器;爨(cuan):燒火做飯;鐵:指用鐵做的農具。
(11)舍:相當于方一言“啥”,即什麼東西、一切東西的意思。
(12)宮中:家中。
古代住宅無論貴賤都可以叫“宮”,秦漢以後才專指帝王所居為宮。
(12)大人:這裡指有地位的人,與下文“小人”相對。
(13)路:指奔波、勞累。
(15)敷:遍。
(16)瀹濟漯:瀹濟漯(yue):疏導。
濟漯(ta):濟水和漯水。
(17)後稷:相傳為周的始祖,名棄,堯帝時為農師。
(18)樹藝:種植。
(19)契(xie):人名,相傳是殷的祖先,姓子,堯帝時任司徒。
(20)放勳:堯的稱号,放是大,勳是功勞,原本是史官的贊譽之辭,後來成為堯的稱号。
(21)勞之來之:勞、來都讀為去聲,勸勉,慰勞。
(22)臯(gao)陶(yao):人名,相傳為虞舜時的司法官。
(23)易:治。
(24)倍:同“背”,背叛。
(25)治任:準備行李。
治,整治;任,負擔。
(26)秋一陽一以暴:秋一陽一,周曆七八月相當于夏曆五六月,所以這裡所說的秋一陽一實際相當于今天的夏一陽一。
暴,同“曝”,曬。
皜皜(hao):光明潔白的樣子。
(28)鴃(jue):伯勞鳥。
(29)戎狄膺,荊舒是懲:引自《詩經·魯頌·悶官》。
膺,擊退;懲,抵禦;戎秋是北方的異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
(30)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
(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于現在三尺多一點。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
後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
(33)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與一精一緻的草鞋。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您的百姓。
”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席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着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那麼,您也是聖人了,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 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抛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确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
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
現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财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隻穿粗麻衣服。
” “許先生戴帽于嗎?” 回答說:“戴。
”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 “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 孟子于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
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随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
神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常與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稱為“三皇”。
神農氏主要的功績是教人從事農業生産,所以叫“神農”。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托古聖賢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學說。
“農家”就假托為“神農之言”。
②許行:農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
③踵(zhong):至,到。
④廛:住房。
氓:移民。
⑤衣褐,捆屦,織席以為食:穿粗麻衣,靠編草鞋,織草席謀生。
衣(yi),動詞,穿;褐(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
(6)陳良:楚國的儒士。
陳相、陳辛:都是陳良的學生。
(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8)厲:病.(9)釜:金屬制的鍋;甑:用瓦做的茶飯器;爨(cuan):燒火做飯;鐵:指用鐵做的農具。
(11)舍:相當于方一言“啥”,即什麼東西、一切東西的意思。
(12)宮中:家中。
古代住宅無論貴賤都可以叫“宮”,秦漢以後才專指帝王所居為宮。
(12)大人:這裡指有地位的人,與下文“小人”相對。
(13)路:指奔波、勞累。
(15)敷:遍。
(16)瀹濟漯:瀹濟漯(yue):疏導。
濟漯(ta):濟水和漯水。
(17)後稷:相傳為周的始祖,名棄,堯帝時為農師。
(18)樹藝:種植。
(19)契(xie):人名,相傳是殷的祖先,姓子,堯帝時任司徒。
(20)放勳:堯的稱号,放是大,勳是功勞,原本是史官的贊譽之辭,後來成為堯的稱号。
(21)勞之來之:勞、來都讀為去聲,勸勉,慰勞。
(22)臯(gao)陶(yao):人名,相傳為虞舜時的司法官。
(23)易:治。
(24)倍:同“背”,背叛。
(25)治任:準備行李。
治,整治;任,負擔。
(26)秋一陽一以暴:秋一陽一,周曆七八月相當于夏曆五六月,所以這裡所說的秋一陽一實際相當于今天的夏一陽一。
暴,同“曝”,曬。
皜皜(hao):光明潔白的樣子。
(28)鴃(jue):伯勞鳥。
(29)戎狄膺,荊舒是懲:引自《詩經·魯頌·悶官》。
膺,擊退;懲,抵禦;戎秋是北方的異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
(30)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
(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于現在三尺多一點。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
後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
(33)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與一精一緻的草鞋。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您的百姓。
”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席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着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那麼,您也是聖人了,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 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抛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确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
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
現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财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隻穿粗麻衣服。
” “許先生戴帽于嗎?” 回答說:“戴。
”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 “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 孟子于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
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随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