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的實例
關燈
小
中
大
力。
曾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把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
’諸侯的禮節,我不曾專門學過,但卻也聽說過。
三年的喪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
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
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願意。
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曆代君主沒有這樣實行過,我們自己的曆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該的。
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矩。
’還說:‘道理就在于我們有所繼承.’” 太子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麼學問,隻喜歡跑馬舞劍。
現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1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
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都一交一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
臉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為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
’在上位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
領一導一人的德行是風,老百姓的德行是草。
草受風吹,必然随風倒。
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太子。
”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
太子說:“是啊,這件事确實取決于我。
” 于是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為太子知禮。
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讀解】 領一導一人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反複申說的一個話題,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
他在本章裡所說的“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革尚之風,必惬。
”正是孔子在《顔淵》裡面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修’的翻版。
由此可見,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視的政治領導原則。
而本章正是這樣一個上行下效的實例。
滕國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膝文公)死了父親,由于他上一次在宋國聽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很聽得進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師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辦喪事。
孟子的意見回來以後,太子發出了實施三年喪禮的命令,結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雖令不從”。
太子于是又再次請老師去問計于孟子,這一次孟子講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則的道理,希望太子親自帶頭這樣作。
結果,喪事辦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滿意,“不令而行”。
從這件事上,我們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喪禮的觀點,但對我們更有啟發意義的,還是領一導一人以身作則的問題,正如我們在《論語·顔淵》的讀解中所概括,這是一種“風吹草動”的統治術.風不吹,草怎麼會動起來呢?反過來說,要草動,風就得不斷地吹啊#
曾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把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
’諸侯的禮節,我不曾專門學過,但卻也聽說過。
三年的喪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
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
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願意。
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曆代君主沒有這樣實行過,我們自己的曆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該的。
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矩。
’還說:‘道理就在于我們有所繼承.’” 太子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麼學問,隻喜歡跑馬舞劍。
現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1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
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都一交一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
臉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為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
’在上位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
領一導一人的德行是風,老百姓的德行是草。
草受風吹,必然随風倒。
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太子。
”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
太子說:“是啊,這件事确實取決于我。
” 于是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為太子知禮。
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讀解】 領一導一人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反複申說的一個話題,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
他在本章裡所說的“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革尚之風,必惬。
”正是孔子在《顔淵》裡面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修’的翻版。
由此可見,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視的政治領導原則。
而本章正是這樣一個上行下效的實例。
滕國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膝文公)死了父親,由于他上一次在宋國聽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很聽得進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師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辦喪事。
孟子的意見回來以後,太子發出了實施三年喪禮的命令,結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雖令不從”。
太子于是又再次請老師去問計于孟子,這一次孟子講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則的道理,希望太子親自帶頭這樣作。
結果,喪事辦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滿意,“不令而行”。
從這件事上,我們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喪禮的觀點,但對我們更有啟發意義的,還是領一導一人以身作則的問題,正如我們在《論語·顔淵》的讀解中所概括,這是一種“風吹草動”的統治術.風不吹,草怎麼會動起來呢?反過來說,要草動,風就得不斷地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