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關燈
小
中
大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①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②之氣。
”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
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何謂知言?” 曰:“诐辭(12)知其所蔽,一婬一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 【注釋】 ①這一段系節選公孫醜與孟子的對話。
問這句話的是公孫醜。
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
③慊:快,痛快。
(4)告于: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⑤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擔心,憂愁。
(7)揠:撥。
(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9)其人,指他家裡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
(12)诐(bi)辭:偏頗的言辭。
(13)一婬一辭:誇張、過分的言辭。
(14)遁辭:躲閃的言辭。
【譯文】 公孫醜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 公孫醜說:“清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
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
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
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
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籲籲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
”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
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何謂知言?” 曰:“诐辭(12)知其所蔽,一婬一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 【注釋】 ①這一段系節選公孫醜與
問這句話的是公孫醜。
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
③慊:快,痛快。
(4)告于: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
⑤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擔心,憂愁。
(7)揠:撥。
(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9)其人,指他家裡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
(12)诐(bi)辭:偏頗的言辭。
(13)一婬一辭:誇張、過分的言辭。
(14)遁辭:躲閃的言辭。
【譯文】 公孫醜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 公孫醜說:“清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
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
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
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
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籲籲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