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關燈
小
中
大
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
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内的工作的意思。
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
春天裡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裡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
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曆,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一遊曆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
”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衆,索取糧食。
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
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
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
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從上遊向下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遊向上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
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
至于大王您的行為,隻有您自己選擇了。
’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倉庫赈濟貧困的人。
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麼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 【讀解】 這一章的核心還是“與民同樂”的問題,隻不過角度有所不同罷了。
在《梁惠王上》篇裡孟子見梁惠王于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
在本篇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讨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
一次是在談到欣賞音樂時,孟子告訴齊宣王,隻要能夠做到與民同樂,無論是喜愛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2.1)另一次是在談到皇家園林的大小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如果與民同樂,向老百姓開放,皇家園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圓七十裡),老百姓也不會嫌它大。
如果不與民同樂,不準老百姓進入,皇家園林再小(如齊宣王的方圓四十裡),老百姓也會嫌它大。
(2.2)所以,本章其實是孟子第三次與齊宣王讨論“與民同樂”的問題了。
這一次讨論的特點是不僅說到樂,而且還從樂說到憂,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為完整地顯示了孟子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
這也使我們想到,宋人範仲淹《嶽一陽一樓記》中那傳誦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從孟子這裡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而生發出來的嗎? 不過,從“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與民同樂同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确注入了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種濃厚的悲劇意識。
所以,它能更為激動人心地為人們所傳誦。
直到今天,當我們說到什麼人為人民大衆的利益而犧牲時,還會想到這兩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實還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影響着我們的認識,激動着我們的感情。
而這一點,又不能不回到作為孟子“仁政”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與民同樂”思想上來。
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内的工作的意思。
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
春天裡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裡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
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曆,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一遊曆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
”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衆,索取糧食。
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
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
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
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從上遊向下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遊向上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
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
至于大王您的行為,隻有您自己選擇了。
’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倉庫赈濟貧困的人。
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麼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 【讀解】 這一章的核心還是“與民同樂”的問題,隻不過角度有所不同罷了。
在《梁惠王上》篇裡孟子見梁惠王于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
在本篇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讨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
一次是在談到欣賞音樂時,孟子告訴齊宣王,隻要能夠做到與民同樂,無論是喜愛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2.1)另一次是在談到皇家園林的大小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如果與民同樂,向老百姓開放,皇家園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圓七十裡),老百姓也不會嫌它大。
如果不與民同樂,不準老百姓進入,皇家園林再小(如齊宣王的方圓四十裡),老百姓也會嫌它大。
(2.2)所以,本章其實是孟子第三次與齊宣王讨論“與民同樂”的問題了。
這一次讨論的特點是不僅說到樂,而且還從樂說到憂,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為完整地顯示了孟子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
這也使我們想到,宋人範仲淹《嶽一陽一樓記》中那傳誦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從孟子這裡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而生發出來的嗎? 不過,從“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與民同樂同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确注入了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種濃厚的悲劇意識。
所以,它能更為激動人心地為人們所傳誦。
直到今天,當我們說到什麼人為人民大衆的利益而犧牲時,還會想到這兩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實還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影響着我們的認識,激動着我們的感情。
而這一點,又不能不回到作為孟子“仁政”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與民同樂”思想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