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與大勇

關燈
上帝來愛護老百姓。

    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隻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

    這是周武王的勇。

    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麼,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埃” 【讀解】 本章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外一交一策略;二是匹夫之勇與大勇的問題。

     此前我們看到孟子的談論,主要是内政問題,而這一次齊宣王開口便問:“一交一鄰國有道乎?”直端端地把問題引向了外一交一。

    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一交一策略闡述。

    歸結起來,就是大國要仁,不要搞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而要和小國友好相處。

    另一方面,小國要智,不要搞閉關鎖國,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國搞好外一交一關系。

    做到了這兩方面,那麼,就會出現大國安定天下,小國安定國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這兩方面的心理基礎,便是大國以天命為樂,順應“天地生萬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負弱小,替天行道;小國敬畏天命,服從天命,不與大國為敵,以維護自己的生存。

    這裡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曆史、地理條件和時代形成的國際大趨勢。

     孟子在這裡所闡述的外一交一策略并不深奧,其中大國、小國的做法,在後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參考意義的。

     不過,齊宣王對孟子所說的這一套卻感到有點不得要領。

    因為,作為戰國時代的一位國君,齊宣王所眼見的和親曆的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多半都是靠戰争來解決的,那可真有點“強權就是真理”的味道。

    而現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說來,無論你是大國還是小國,似乎都不應該打仗,不該進行軍事力量的較量了。

    根據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談話,他已經領教過了,知道孟子說話總是會有一連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說孟子說得不對。

    于是,他采用了一個自認為高明的以退為進的辦法,一方面贊揚孟子的話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卻自我批評說自己有毛病,恐怕難以接受孟子的高論。

     孟子豈會不知道齊宣王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隻需要把話鋒輕輕一轉,一下子就抓住了齊宣王,繼續展開宏論。

     齊宣王說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說好勇也沒有關系,隻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

    于是便連帶進行了關于大勇與小勇問題的闡述。

     小勇就是我們常說的匹夫之勇。

    這種匹夫之勇是一種血氣之怒,動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義相鬥。

     從效果來說,小勇敵一人,大勇安天下。

     從實例來說,莽張飛、黑李逵是小勇,劉皇叔、宋公明是大勇。

    在一定意義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漢高祖卻是大勇。

    對我們來說,孟子關于小勇和大勇的論述的确是可以使我們耳目一新并有所啟迪的。

    比如說我們見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車上動辄提勁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車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樣子,其實不過是“小勇”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

    隻要我們以社會公理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戰勝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護我們的安全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說到底,真正的勇不是鬥力而是鬥智,不是鬥血氣而是鬥理義。

    當然,在鬥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犧牲,如果大家都怕犧牲,當然也就勝負難蔔,甚至有讓“小勇”逞強得勢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