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
關燈
小
中
大
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
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讀解】 上一節宣王向孟子否認說,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動用軍事,發動戰争心裡才痛快,而是因為要實現自己心裡的最大願望,不得已而為之。
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動,問他的最大願望到底是什麼。
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厲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孟子果然厲害,你不說,他照樣分析不誤。
而且是欲擒故縱,先虛設幌子,一連串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這五個問題,在過去是屬于聲色狗馬之類,用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屬于個人生活中的物質享受或者說物欲方面的東西,諸如彩色電視機夠不夠大,組合音響夠不夠好,有沒有不在話下。
這些問題怎麼會是一個國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顯然是在虛晃一槍。
所以,當宣王否定說自己不是為了這些時,孟子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題,以他心理分析大師的水平,一下子和盤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最大的秘密。
然後不等宣王承認與否就直殺本質,指出宣王已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
緣木求魚的荒唐性誰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說:“我難道有如此荒唐,錯得如此嚴重嗎?”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殊不知孟子告訴他說,不僅有如此荒唐,如此嚴重,而且問題還遠遠超過了緣木求魚。
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鋪張揚厲,逐步升級,讓你聽他說話連坐也坐不安穩。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那宣王一聽這話,真是吃驚不小,一下子跳了起來,也不顧國王的矜持和威嚴了,馬上脫口而出:“可得聞與?”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這下還有什麼問題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說話的主動權,于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戰争來解決問題的“霸道”做法與自己要向他灌輸的靠仁政來解決問題的“王道”做法作了一個對比,并指出兩種做法的兩種不同結局。
這一節的最一精一彩和最深刻處是緣木求魚的比喻。
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
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而“喚醒”的意義。
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
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大财。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
問題在于,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大财?是不是“工農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商”、“棄教經商”、“棄農經商”、“棄學經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經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一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
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緣木求魚,“殆有甚焉1不僅搞亂了文明社會越來越一精一細的社會分工,而且也壓抑了各行各業專家的所長,浪費了人才。
就個人來說,也浪費了自己。
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潮,教授賣馄鈍來看,且不說有辱斯文的問題,就從掙錢的角度來看,廢己所長,行己所短,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呢? 所以,緣木求魚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
可是在實№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捉魚固然是不錯,但你怎麼爬上樹去了呢?樹上有魚隻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童話世界裡,二是滄海桑田變化,在樹上留下了魚的化石。
不然的話,你去捉什麼呢?
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讀解】 上一節宣王向孟子否認說,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動用軍事,發動戰争心裡才痛快,而是因為要實現自己心裡的最大願望,不得已而為之。
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動,問他的最大願望到底是什麼。
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厲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孟子果然厲害,你不說,他照樣分析不誤。
而且是欲擒故縱,先虛設幌子,一連串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這五個問題,在過去是屬于聲色狗馬之類,用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屬于個人生活中的物質享受或者說物欲方面的東西,諸如彩色電視機夠不夠大,組合音響夠不夠好,有沒有不在話下。
這些問題怎麼會是一個國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顯然是在虛晃一槍。
所以,當宣王否定說自己不是為了這些時,孟子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題,以他心理分析大師的水平,一下子和盤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最大的秘密。
然後不等宣王承認與否就直殺本質,指出宣王已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
緣木求魚的荒唐性誰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說:“我難道有如此荒唐,錯得如此嚴重嗎?”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殊不知孟子告訴他說,不僅有如此荒唐,如此嚴重,而且問題還遠遠超過了緣木求魚。
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鋪張揚厲,逐步升級,讓你聽他說話連坐也坐不安穩。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那宣王一聽這話,真是吃驚不小,一下子跳了起來,也不顧國王的矜持和威嚴了,馬上脫口而出:“可得聞與?”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這下還有什麼問題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說話的主動權,于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戰争來解決問題的“霸道”做法與自己要向他灌輸的靠仁政來解決問題的“王道”做法作了一個對比,并指出兩種做法的兩種不同結局。
這一節的最一精一彩和最深刻處是緣木求魚的比喻。
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
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而“喚醒”的意義。
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
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大财。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
問題在于,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大财?是不是“工農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商”、“棄教經商”、“棄農經商”、“棄學經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經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一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
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緣木求魚,“殆有甚焉1不僅搞亂了文明社會越來越一精一細的社會分工,而且也壓抑了各行各業專家的所長,浪費了人才。
就個人來說,也浪費了自己。
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潮,教授賣馄鈍來看,且不說有辱斯文的問題,就從掙錢的角度來看,廢己所長,行己所短,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呢? 所以,緣木求魚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
可是在實№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捉魚固然是不錯,但你怎麼爬上樹去了呢?樹上有魚隻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童話世界裡,二是滄海桑田變化,在樹上留下了魚的化石。
不然的話,你去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