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

關燈
緣木求魚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

    吾不為是也。

    ”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 【注釋】 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一寵一愛的人。

    ⑶辟:開辟。

    ⑷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⑸莅(li):臨。

    ⑹若:人稱代詞,你。

    ⑺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⑻皺: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國,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是大國。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麼不。

    ⑾塗:同“途”。

    ⑿愬(su):通“訴”,控告。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一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 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

    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

    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

    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确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确不可以與人口衆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确不可以與強國為敵。

    中國的土地,方圓千裡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

    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别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着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