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與不能

關燈
不為與不能 【原文】 王說⑴曰:“《詩》雲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複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⑸’,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見輿薪⑺,則王許⑻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一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⑼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⑽,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運于掌⑿。

    《詩》雲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禦⒂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一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⒃,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⒄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⒅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注釋】 ⑴說:同“悅”。

    ⑵《詩》雲: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測,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覺。

    ⑸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⑹秋毫之末:指細微難見的東西。

    ⑺輿:車子。

    薪:木柴。

    ⑻許:贊許,同意。

    ⑼形:情況,狀況。

    ⑽太山:泰山。

    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動詞用,老:尊敬;幼:愛護。

    ⑿運于掌:在手心裡運轉,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詩》雲: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大雅.思齊》。

    ⒁刑:同“型”,指樹立榜樣,做示範。

    寡妻:國君的正妻。

    ⒂禦:治理。

    ⒃權:本指秤錘,這裡用作動詞,指稱物。

    ⒄抑:選擇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還是”。

    ⒅構怨:結怨,構成仇恨。

     【譯文】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

    ’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麽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倒是您老人家這麽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

    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态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

    ’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 孟子便接着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

    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區别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别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

    《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

    ’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