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禮儀

關燈
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複教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

    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 【讀解】 齊宣王已經完全被孟子的言語所打動,所以态度誠懇地請孟子“明以教我”,不要繞彎子了,打開窗戶說亮話吧。

    直到這是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開了他的治國方略和施政綱要。

    歸結起來,也不過就是兩層意思: 第一層,有恒産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後治禮儀。

     這就是《管子.牧民》所謂“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道理。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合于兩千年後卡爾.馬克思那個偉大的發現:“人們首先必須吃、喝、注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 所以,“光靠勒緊肚子鬧革命”是不行的,越窮越光榮也是自欺欺人的。

     而且,僅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說,“無恒産者”也是最危險的因素。

    因此孟子認為在我們制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從富民的角度出發。

    考慮到讓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讓他們不僅能夠養家糊口,而且還有一定的産業。

    隻有做到了這一步,才談得上進一步精神文明建設,即“治禮儀”的問題。

     講清楚了這一層道理後,孟子才轉到第二層意思,即較為具體的展示他的富民興教的藍圖。

    我們不難發現,他在這裡所展示的富民興教的藍圖,幾乎與他在梁惠王那裡所展示的一模一樣。

    (隻是把“數口之家”改為了具體的“八口之家”,“七十者衣帛食肉”改為了“老者衣帛食肉”罷了)一個國家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又到了另一個國家。

    孟子就是這樣,像他的前輩孔老夫子一樣,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希望:行義以達其道“,為救世濟民而不辭辛勞,甚至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其積極入世的理想精神,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從齊宣王到齊桓、晉文之事開始,以上四節在《孟子》原書中屬于一章,我們為了閱讀的方便把它相對分開。

    這一章長文,是孟子政治學說的重要篇章,其中許多名言名句,如“君子遠庖廚”、“緣木求魚”、“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一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學名段,對于我們研究政治、哲學、經濟、社會乃至于文學表達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孟子極富心理分析色彩的談話藝術,也值得引起我們的特别重視。

    在孟子的時代當然還沒有什麽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依德更是兩千多年後才出生,但這并不能否認孟子的心理分析技巧。

    自發的實踐先于理論和科學的建立,這是沒有什麽奇怪的。

    倒是我們應該對孟子的心理分析實踐作為更深入的研究,以獲取心理學史的珍貴資料,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當然已不是我們這裡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