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統一天下

關燈
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并沒有因為反感這人就拂袖而去或緘口不言,而是照樣認真地給他來了一番關于統一天下的開導。

    這一點,要是換了我們就很難做到了。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喜怒形于色,不能掩飾自己的感情好惡。

    尤其是遇到自己看不慣的領一導一人,心裡面咒罵“你算什麼東西1面子上也就難看而過不去了,沒有孟老夫子那樣的涵養。

     孟老夫子給梁襄王談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内容。

    第一層,天下統一才能夠安定。

    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天下不統一,四分五裂,戰争不斷,怎麼可能安定呢?用以後各代的曆史事實(如三國六朝等)來驗證,也可以看到孟子論斷的正确性。

    第二層,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誰喜歡殺人呢?除了心理變一态的殺人狂而外,誰都不喜歡殺人。

    那豈不成了誰都可以統一天下了嗎?這顯然是近乎荒唐的結論。

    所以,我們要回到孟子談話的具體環境和時代來理解,才不緻于曲解了這位“亞聖”的本來意思。

    首先,孟子所說的“不嗜殺人者”是指執掌人的生死大權的國君。

    其次,在當時的時代,七雄紛争,戰争不斷。

    戰争就要互相殘殺。

    所以,孟子所說的“不嗜殺人者”實際上是指不喜歡戰争的人,也就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而“嗜殺人者”則是指那些戰争販子,“軍國主義者”。

    不然的話,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豈不成了個個國君都是心理變一态的殺人狂嗎?其實,孟子所說的道理并不深奧,正因為當時戰火紛飛,征伐不斷,各國的老百姓都吃夠了戰争的苦頭,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樣,痛苦不堪。

    如果這時候有哪個國君公然樹起和平的旗幟,不再讓他的老百姓去打仗賣命,而營造出一派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産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聞風而至,誠心歸服了。

    孟子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仍然是民衆的心理。

    孟子的政治學說具有濃厚的政治心理學色彩,說穿了,還是“仁政”的思想了。

     從我們今天的研究來看,孟子的政治學說和治國方略在理論上說都非常有道理,使人聽了後不得不信服。

    但從實踐來看,則不一定适用于戰國時代的特殊曆史。

    在戰争年代,軍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謀求天下統一也的确離不開軍事,離不開戰争本身。

    所以,一般國君都會認為孟子的思想過于“迂闊”而不實用,不如縱橫家或兵家的計策來得實在。

    梁襄王顯然也是這種看法。

    事實上,就在孟子走後不久,蘇秦到了魏國,并沒有費太多的口舌就說動了梁襄王參加六國合縱抗秦的計劃。

     人畢竟都是急功近利的啊,何況是在戰國那個特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