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統一天下

關燈
誰能統一天下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

    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④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渤然⑤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

    卒同“猝”(cu).④與:從,跟。

    七八月:這裡指周代的曆法,相當于夏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

    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

    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

    ’ “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 “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随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幹枯了。

    一旦天上烏雲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

    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

    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着他來解救了。

    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讀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正當孟子與梁惠王越談越投機的時候,梁惠王卻一命嗚呼了。

     惠王的兒子襄王繼位,還是召見了一次孟子。

    這裡記錄的,就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後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談話内容。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這兩句著名的話描繪一個人不成器的樣子,真是形象生動而入木三分。

    更為有意思的是,就是這個不成器的公子哥兒,居然一開口就問“天下惡乎定?”給人以小人說大話的感覺:他竟然也想定平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