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符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一ve
⑤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mdash&mdash陶鴻慶以下&ldquo所&rdquo字衍,此句應為&ldquo君子不以所養害其養。
&rdquo王重民以上&ldquo所&rdquo字下脫&ldquo以&rdquo字,此句應為&ldquo君子不以所以養害其所養。
&rdquo ⑥使以我為&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使以我為&rsquo下脫&lsquo事&rsquo字。
《淮南子·人間訓》雲:&lsquo以此而見王者,必且以我為事也。
&rsquo可據補。
&rdquo ⑦至關下&mdash&mdash關,《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lsquo阙&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一江一■本、元本、世德堂本作&lsquo關&rsquo,今正。
&rdquo王先慎:&ldquo阙乃關字形近而僞,即函谷關。
&rdquo ⑧如&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如&rsquo,當作&lsquo與&rsquo。
&rdquo ⑨著&mdash&mdash通&ldquo著&rdquo,顯明。
【譯文】 牛缺是上地的一位大儒,往南到邯鄲去,在耦沙遇到了強盜,把他的衣物車馬全部搶走了。
牛缺步行而去,看上去還是高高興興的樣子,沒有一點憂愁吝惜的面容。
強盜追上去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ldquo君子不因為養身的财物而損害了身體。
&rdquo強盜說:&ldquo唉!真是賢明啊!&rdquo過了一會兒強盜們又互相議論說:&ldquo以這個人的賢明,前去進見趙君,假使說了我們搶劫的事,一定要來圍困我們,不如殺了他。
&rdquo于是一道追上去殺了他。
一個燕國人聽到這事,集合族人互相告戒說:&ldquo碰到了強盜,不能再像上地的牛缺那樣了。
&rdquo大家都接受了教訓。
不久,這個燕國人的弟弟到秦國去,到了函谷關下,果然遇上了強盜,想起了他哥哥的告戒,便和強盜盡力争奪。
強盜不給,又追上去低聲下氣地請求還他财物。
強盜發火說:&ldquo我讓你活下來已經夠寬宏大量的了,你卻追我不止,痕迹已經快要暴露出來了。
既然做了強盜,哪裡還要什麼仁義?&rdquo于是殺了他,又牽連殺害了他的同伴四五個人。
【原文】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财貨無訾①。
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②。
俠客相随而行,樓上博者射③,明瓊張中④,反兩■魚而笑⑤。
飛鸢适墜其腐鼠而中之⑥,俠客相與言曰:&ldquo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
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懂于天下⑦。
請與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⑧。
&rdquo皆許諾。
至期日之夜,聚衆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
【注釋】 ①訾&mdash&mdash估量。
②擊博&mdash&mdash一種賭一博方式。
《釋文》:&ldquo擊,打也。
韋昭《博弈論》雲設木而擊之是也。
《古博經》雲: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分為十二道, 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于&lsquo水&rsquo中。
其擲采以瓊為之。
&rdquo ③博者射&mdash&mdash《釋文》:&ldquo凡戲争能取中皆曰射,亦曰投。
&rdquo ④明瓊張中&mdash&mdash瓊,賭一博用具,與後來的骰子相似,張湛注:&ldquo明瓊,齒五白也。
&rdquo齒,瓊四面所刻的眼。
張中,投中。
⑤反兩■魚而笑&mdash&mdash■,同榻,音t&agra一ve(踏)。
魚,賭一博用具,擊博中用魚兩枚置于棋盤上&ldquo水&rdquo中。
擲采用瓊,以擲采結果走棋,棋行到處即豎起來,即入&ldquo水&rdquo食魚,又名牽魚。
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三籌。
反兩■魚,即翻二魚,獲六籌,為大勝。
⑥鸢&mdash&mdash老鷹。
⑦懂&mdash&mdash音qn(勤),勇氣。
í ⑧等倫&mdash&mdash同列的人。
【譯文】 虞氏是梁國的富人,家産充盈豐盛,金錢布帛無法計算,資财貨物無法估量。
他與朋友登上高樓,面臨大路,設置樂隊,擺上酒席,在樓上賭一博。
一幫俠客相随從樓下走過,正值樓上賭一博的人在投骰子,骰子擲出五個白眼,于是翻了兩條魚,衆人一大笑起來。
恰好這時天上一隻老鷹張嘴掉下了嘴裡銜着的死老鼠,打中了從樓下路過的俠客。
俠客聽見笑聲,以為是從樓上扔下來的,便共同議論說:&ldquo虞氏富足快樂的日子過得太久了,經常有看不起人的意思。
我們現在沒有侵犯他,他卻用死老鼠來侮辱我們。
對這樣的事還不報複,便無法在天下樹立我們勇敢的名聲了。
希望大家合力同心,率領徒弟們一定消滅他全家,才算是我們的同伍。
&rdquo大家都表示同意。
到了約定的那天夜裡,聚集了衆人,會攏了武器,攻打虞氏,把他全家消滅得一幹二淨。
【原文】 東方有人焉,日爰旌目,将有适也①,而餓于道。
狐父之盜曰丘②,見而下壺餐以餔之③。
爰旌目三餔而後能視,曰:&ldquo子何為者也?&rdquo曰:&ldquo我狐父之人丘也。
&rdquo爰旌目曰:&ldquo嘻!汝非盜邪?一胡一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
&rdquo兩手據地而歐之④,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⑤。
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
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注釋】 ①将有适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禦覽》四九九引&lsquo适&rsquo上有&lsquo所&rsquo字,文意較完。
《新序·節士篇》亦有&lsquo所&rsquo字。
&rdquo ②狐父&mdash&mdash地名,在今安徽砀山縣南三十裡。
③餔&mdash&mdash音bǔ(補),通&ldquo哺&rdquo,以食與人。
④歐&mdash&mdash同&ldquo嘔&rdquo,吐。
⑤遂伏而死&mdash&mdash王叔岷:&ldquo《釋文》本有&lsquo地&rsquo字,當從之。
《呂氏春秋·介立篇》、《新序·節士篇》、《金樓子·雜記上篇》亦并有&lsquo地&rsquo字。
&rdquo 【譯文】 東方有個人叫爰旌目,到别的地方去,餓倒在道路上。
狐父城的強盜名字叫丘,看見後便把自己壺裡裝的飯倒出來喂他。
爰族目吃了三口以後便睜開了眼睛,問:&ldquo你是幹什麼的?&rdquo強盜說:&ldquo我是狐父城的人丘。
&rdquo爰旌目說:&ldquo呀!你不是那強盜嗎?為什麼要喂我飯呢?我甯死也不吃你的飯。
&rdquo于是兩隻手爬在地上嘔吐,吐不出來,喀喀地咳了兩聲,便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城的那個人雖然是個強盜,但飯卻不是強盜。
因為人是強盜就說他的飯也是強盜而不敢吃,是沒有搞清楚名與實的區别啊。
【原文】 柱厲叔事莒敖公①,自為不知己,去②,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③,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ldquo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
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
&rdquo柱厲叔曰:&ldquo不然。
自以為不知,故去。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吾将死之,以醜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rdquo凡知則死之,不知則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
柱厲叔可謂怼以忘其身者也④。
【注釋】 ①莒敖公&mdash&mdash春秋時宮國國君。
莒,音jǔ(舉),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初遷于莒,在今山東莒縣。
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
②自為不知己,去&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秦刻盧解本、世德堂本&lsquo去&rsquo作&lsquo者&rsquo,陶鴻慶雲:&ldquo&lsquo自&rsquo下當有&lsquo以,字,&lsquo者,當作,去,,以草書相似而誤。
&rdquo ③菱芰&mdash&mdash菱,俗稱&ldquo菱角&rdquo。
芰,音j(技),即菱。
則菱芰意複。
&igra一ve許維遹:&ldquo《呂氏春秋·恃君覽》&lsquo菱芰,一作&lsquo菱芡,。
高誘注:&lsquo菱,芰也。
芡,雞頭也,一名雁頭,生水中。
&rsquo&rdquo芡,音qi&agra一ven(欠),一江一蘇俗稱&ldquo狗雞頭&rdquo,種一子稱&ldquo芡實&rdquo,供食用,中醫上可入藥。
④怼&mdash&mdash音du(隊),怨恨。
&igra一ve 【譯文】 柱厲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離開了他,住到了海邊。
夏天吃菱角雞頭,冬天則吃橡子闆栗。
莒敖公有了災難,柱厲叔辭别他的朋友,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
他的朋友說:&ldquo你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離開他的,現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這樣,了解你與不了解你沒有分别了。
&rdquo柱厲叔說:&ldquo不對。
我自己認為他不了解我,所以離開了他。
現在為他而死,是用事實去證明他确實是不了解我。
我去為他而死,是為了諷刺後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
&rdquo一般說來,能視為知己的便為他而死,不能視為知己的便不為他而死,這是直來直去的辦法。
柱厲叔可以稱得上是因為怨恨而忘記自己身體的人。
【原文】 楊朱曰:&ldquo利出者實及①,怨柱者害來。
發于此而應于外者唯請②,是故賢者慎所出。
&rdquo 【注釋】 ①及&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及&rsquo乃&lsquo反&rsquo字之誤。
&lsquo出&rsquo與&lsquo反&rsquo猶&lsquo往&rsquo與&lsquo來&rsquo,相對成文。
&rdquo《釋文》&lsquo實及,作&lsquo實反&rsquo,雲:&ldquo&lsquo反&rsquo一作&lsquo及&rsquo,非也。
&rdquo ②請&mdash&mdash通&ldquo情&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把利益給出去,就會有實惠返回來;把怨恨給出去,就會有禍害返回來。
從這裡散發出去,在外面能得到響應的,隻有人情,所以賢明的人對于應把什麼散發出去十分謹慎。
&rdquo 【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一黨一,又請楊子之豎追之①。
楊子曰:&ldquo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rdquo鄰人曰:&ldquo多歧路。
&rdquo既反,問:&ldquo獲羊乎?&rdquo曰:&ldquo亡之矣。
&rdquo曰:&ldquo奚亡之?&rdquo曰:&ldquo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rdquo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ldquo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rdquo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一陽一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與孟孫一陽一偕入,而問曰:&ldquo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
其父曰:&lsquo仁義之道若何?&rsquo伯曰:&lsquo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rsquo仲曰:&lsquo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
&rsquo叔曰:&lsquo仁義使我身名并全。
&rsquo彼三術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rdquo楊子曰:&ldquo人有濱河而居者,一習一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
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
若以為孰是孰非?&rdquo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一陽一讓之曰:&ldquo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rdquo心都子曰:&ldquo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一習一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②,哀哉!&rdquo 【注釋】 ①豎&mdash&mdash童仆。
②況&mdash&mdash比拟,比方。
【譯文】 楊朱的鄰居走失一隻羊,鄰居既率領他一家人去追,又請楊朱的仆人去追。
楊子說:&ldquo唉!走失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追呢?&rdquo鄰居說:&ldquo岔路太多。
&rdquo追羊的人回來以後,楊朱問:&ldquo找到羊了嗎?&rdquo回答說:&ldquo跑掉了。
&rdquo楊朱問:&ldquo為什麼跑掉了?&rdquo回答說:&ldquo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哪裡去追,所以回來了。
&rdquo楊子憂愁地變了臉色,好久不說話,整天也不笑。
門人覺得奇怪,請問說:&ldquo羊是不值錢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卻不言不笑,為什麼呢?&rdquo楊子不回答,門人沒有得到老師的答複。
弟子孟孫一陽一出來告訴了心都子。
心都子于幾天後與孟孫一陽一一道進去,問道:&ldquo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與魯國之間遊曆,同向一位老師求學,把仁義之道全部學到了才回去。
他們的父親問:&lsquo仁義之道怎麼樣?&rsquo老大說:&lsquo仁義使我愛惜身體而把名譽放在後面。
&rsquo老二說:&lsquo仁義使我不惜犧牲性命去獲取名譽。
&rsquo老三說:&lsquo仁義使我的身體與名譽兩全其美。
&rsquo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仁義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從儒學中來的,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呢?&rdquo楊子說:&ldquo有個住在河邊的人,熟一習一水性,泅水勇敢,劃船擺渡,獲利可以供養百人。
背着糧食前來學習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幾乎達到了一半。
本來是
&rdquo王重民以上&ldquo所&rdquo字下脫&ldquo以&rdquo字,此句應為&ldquo君子不以所以養害其所養。
&rdquo ⑥使以我為&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使以我為&rsquo下脫&lsquo事&rsquo字。
《淮南子·人間訓》雲:&lsquo以此而見王者,必且以我為事也。
&rsquo可據補。
&rdquo ⑦至關下&mdash&mdash關,《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lsquo阙&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一江一■本、元本、世德堂本作&lsquo關&rsquo,今正。
&rdquo王先慎:&ldquo阙乃關字形近而僞,即函谷關。
&rdquo ⑧如&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如&rsquo,當作&lsquo與&rsquo。
&rdquo ⑨著&mdash&mdash通&ldquo著&rdquo,顯明。
【譯文】 牛缺是上地的一位大儒,往南到邯鄲去,在耦沙遇到了強盜,把他的衣物車馬全部搶走了。
牛缺步行而去,看上去還是高高興興的樣子,沒有一點憂愁吝惜的面容。
強盜追上去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ldquo君子不因為養身的财物而損害了身體。
&rdquo強盜說:&ldquo唉!真是賢明啊!&rdquo過了一會兒強盜們又互相議論說:&ldquo以這個人的賢明,前去進見趙君,假使說了我們搶劫的事,一定要來圍困我們,不如殺了他。
&rdquo于是一道追上去殺了他。
一個燕國人聽到這事,集合族人互相告戒說:&ldquo碰到了強盜,不能再像上地的牛缺那樣了。
&rdquo大家都接受了教訓。
不久,這個燕國人的弟弟到秦國去,到了函谷關下,果然遇上了強盜,想起了他哥哥的告戒,便和強盜盡力争奪。
強盜不給,又追上去低聲下氣地請求還他财物。
強盜發火說:&ldquo我讓你活下來已經夠寬宏大量的了,你卻追我不止,痕迹已經快要暴露出來了。
既然做了強盜,哪裡還要什麼仁義?&rdquo于是殺了他,又牽連殺害了他的同伴四五個人。
【原文】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财貨無訾①。
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②。
俠客相随而行,樓上博者射③,明瓊張中④,反兩■魚而笑⑤。
飛鸢适墜其腐鼠而中之⑥,俠客相與言曰:&ldquo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
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懂于天下⑦。
請與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⑧。
&rdquo皆許諾。
至期日之夜,聚衆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
【注釋】 ①訾&mdash&mdash估量。
②擊博&mdash&mdash一種賭一博方式。
《釋文》:&ldquo擊,打也。
韋昭《博弈論》雲設木而擊之是也。
《古博經》雲: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分為十二道, 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于&lsquo水&rsquo中。
其擲采以瓊為之。
&rdquo ③博者射&mdash&mdash《釋文》:&ldquo凡戲争能取中皆曰射,亦曰投。
&rdquo ④明瓊張中&mdash&mdash瓊,賭一博用具,與後來的骰子相似,張湛注:&ldquo明瓊,齒五白也。
&rdquo齒,瓊四面所刻的眼。
張中,投中。
⑤反兩■魚而笑&mdash&mdash■,同榻,音t&agra一ve(踏)。
魚,賭一博用具,擊博中用魚兩枚置于棋盤上&ldquo水&rdquo中。
擲采用瓊,以擲采結果走棋,棋行到處即豎起來,即入&ldquo水&rdquo食魚,又名牽魚。
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三籌。
反兩■魚,即翻二魚,獲六籌,為大勝。
⑥鸢&mdash&mdash老鷹。
⑦懂&mdash&mdash音qn(勤),勇氣。
í ⑧等倫&mdash&mdash同列的人。
【譯文】 虞氏是梁國的富人,家産充盈豐盛,金錢布帛無法計算,資财貨物無法估量。
他與朋友登上高樓,面臨大路,設置樂隊,擺上酒席,在樓上賭一博。
一幫俠客相随從樓下走過,正值樓上賭一博的人在投骰子,骰子擲出五個白眼,于是翻了兩條魚,衆人一大笑起來。
恰好這時天上一隻老鷹張嘴掉下了嘴裡銜着的死老鼠,打中了從樓下路過的俠客。
俠客聽見笑聲,以為是從樓上扔下來的,便共同議論說:&ldquo虞氏富足快樂的日子過得太久了,經常有看不起人的意思。
我們現在沒有侵犯他,他卻用死老鼠來侮辱我們。
對這樣的事還不報複,便無法在天下樹立我們勇敢的名聲了。
希望大家合力同心,率領徒弟們一定消滅他全家,才算是我們的同伍。
&rdquo大家都表示同意。
到了約定的那天夜裡,聚集了衆人,會攏了武器,攻打虞氏,把他全家消滅得一幹二淨。
【原文】 東方有人焉,日爰旌目,将有适也①,而餓于道。
狐父之盜曰丘②,見而下壺餐以餔之③。
爰旌目三餔而後能視,曰:&ldquo子何為者也?&rdquo曰:&ldquo我狐父之人丘也。
&rdquo爰旌目曰:&ldquo嘻!汝非盜邪?一胡一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
&rdquo兩手據地而歐之④,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⑤。
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
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注釋】 ①将有适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禦覽》四九九引&lsquo适&rsquo上有&lsquo所&rsquo字,文意較完。
《新序·節士篇》亦有&lsquo所&rsquo字。
&rdquo ②狐父&mdash&mdash地名,在今安徽砀山縣南三十裡。
③餔&mdash&mdash音bǔ(補),通&ldquo哺&rdquo,以食與人。
④歐&mdash&mdash同&ldquo嘔&rdquo,吐。
⑤遂伏而死&mdash&mdash王叔岷:&ldquo《釋文》本有&lsquo地&rsquo字,當從之。
《
&rdquo 【譯文】 東方有個人叫爰旌目,到别的地方去,餓倒在道路上。
狐父城的強盜名字叫丘,看見後便把自己壺裡裝的飯倒出來喂他。
爰族目吃了三口以後便睜開了眼睛,問:&ldquo你是幹什麼的?&rdquo強盜說:&ldquo我是狐父城的人丘。
&rdquo爰旌目說:&ldquo呀!你不是那強盜嗎?為什麼要喂我飯呢?我甯死也不吃你的飯。
&rdquo于是兩隻手爬在地上嘔吐,吐不出來,喀喀地咳了兩聲,便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城的那個人雖然是個強盜,但飯卻不是強盜。
因為人是強盜就說他的飯也是強盜而不敢吃,是沒有搞清楚名與實的區别啊。
【原文】 柱厲叔事莒敖公①,自為不知己,去②,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③,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ldquo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
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
&rdquo柱厲叔曰:&ldquo不然。
自以為不知,故去。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吾将死之,以醜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rdquo凡知則死之,不知則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
柱厲叔可謂怼以忘其身者也④。
【注釋】 ①莒敖公&mdash&mdash春秋時宮國國君。
莒,音jǔ(舉),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初遷于莒,在今山東莒縣。
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
②自為不知己,去&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秦刻盧解本、世德堂本&lsquo去&rsquo作&lsquo者&rsquo,陶鴻慶雲:&ldquo&lsquo自&rsquo下當有&lsquo以,字,&lsquo者,當作,去,,以草書相似而誤。
&rdquo ③菱芰&mdash&mdash菱,俗稱&ldquo菱角&rdquo。
芰,音j(技),即菱。
則菱芰意複。
&igra一ve許維遹:&ldquo《呂氏春秋·恃君覽》&lsquo菱芰,一作&lsquo菱芡,。
高誘注:&lsquo菱,芰也。
芡,雞頭也,一名雁頭,生水中。
&rsquo&rdquo芡,音qi&agra一ven(欠),一江一蘇俗稱&ldquo狗雞頭&rdquo,種一子稱&ldquo芡實&rdquo,供食用,中醫上可入藥。
④怼&mdash&mdash音du(隊),怨恨。
&igra一ve 【譯文】 柱厲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離開了他,住到了海邊。
夏天吃菱角雞頭,冬天則吃橡子闆栗。
莒敖公有了災難,柱厲叔辭别他的朋友,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
他的朋友說:&ldquo你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離開他的,現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這樣,了解你與不了解你沒有分别了。
&rdquo柱厲叔說:&ldquo不對。
我自己認為他不了解我,所以離開了他。
現在為他而死,是用事實去證明他确實是不了解我。
我去為他而死,是為了諷刺後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
&rdquo一般說來,能視為知己的便為他而死,不能視為知己的便不為他而死,這是直來直去的辦法。
柱厲叔可以稱得上是因為怨恨而忘記自己身體的人。
【原文】 楊朱曰:&ldquo利出者實及①,怨柱者害來。
發于此而應于外者唯請②,是故賢者慎所出。
&rdquo 【注釋】 ①及&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及&rsquo乃&lsquo反&rsquo字之誤。
&lsquo出&rsquo與&lsquo反&rsquo猶&lsquo往&rsquo與&lsquo來&rsquo,相對成文。
&rdquo《釋文》&lsquo實及,作&lsquo實反&rsquo,雲:&ldquo&lsquo反&rsquo一作&lsquo及&rsquo,非也。
&rdquo ②請&mdash&mdash通&ldquo情&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把利益給出去,就會有實惠返回來;把怨恨給出去,就會有禍害返回來。
從這裡散發出去,在外面能得到響應的,隻有人情,所以賢明的人對于應把什麼散發出去十分謹慎。
&rdquo 【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一黨一,又請楊子之豎追之①。
楊子曰:&ldquo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rdquo鄰人曰:&ldquo多歧路。
&rdquo既反,問:&ldquo獲羊乎?&rdquo曰:&ldquo亡之矣。
&rdquo曰:&ldquo奚亡之?&rdquo曰:&ldquo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rdquo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ldquo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rdquo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一陽一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與孟孫一陽一偕入,而問曰:&ldquo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
其父曰:&lsquo仁義之道若何?&rsquo伯曰:&lsquo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rsquo仲曰:&lsquo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
&rsquo叔曰:&lsquo仁義使我身名并全。
&rsquo彼三術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rdquo楊子曰:&ldquo人有濱河而居者,一習一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
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
若以為孰是孰非?&rdquo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一陽一讓之曰:&ldquo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rdquo心都子曰:&ldquo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一習一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②,哀哉!&rdquo 【注釋】 ①豎&mdash&mdash童仆。
②況&mdash&mdash比拟,比方。
【譯文】 楊朱的鄰居走失一隻羊,鄰居既率領他一家人去追,又請楊朱的仆人去追。
楊子說:&ldquo唉!走失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追呢?&rdquo鄰居說:&ldquo岔路太多。
&rdquo追羊的人回來以後,楊朱問:&ldquo找到羊了嗎?&rdquo回答說:&ldquo跑掉了。
&rdquo楊朱問:&ldquo為什麼跑掉了?&rdquo回答說:&ldquo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哪裡去追,所以回來了。
&rdquo楊子憂愁地變了臉色,好久不說話,整天也不笑。
門人覺得奇怪,請問說:&ldquo羊是不值錢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卻不言不笑,為什麼呢?&rdquo楊子不回答,門人沒有得到老師的答複。
弟子孟孫一陽一出來告訴了心都子。
心都子于幾天後與孟孫一陽一一道進去,問道:&ldquo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與魯國之間遊曆,同向一位老師求學,把仁義之道全部學到了才回去。
他們的父親問:&lsquo仁義之道怎麼樣?&rsquo老大說:&lsquo仁義使我愛惜身體而把名譽放在後面。
&rsquo老二說:&lsquo仁義使我不惜犧牲性命去獲取名譽。
&rsquo老三說:&lsquo仁義使我的身體與名譽兩全其美。
&rsquo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仁義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從儒學中來的,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呢?&rdquo楊子說:&ldquo有個住在河邊的人,熟一習一水性,泅水勇敢,劃船擺渡,獲利可以供養百人。
背着糧食前來學習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幾乎達到了一半。
本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