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符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學習泅水而不是學習淹死的,但利與害卻成了這個樣子。
你認為哪一種對,哪一種不對呢?&rdquo心都子不聲不響地走了出來。
孟孫一陽一責備他說:&ldquo為什麼您間得那麼迂腐,先生回答得那麼隐僻?我迷惑得更厲害了。
&rdquo心都子說:&ldquo大路因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學習的人因為方法多而喪失了性命。
學習并不是根源不同,不是根源不一樣,而結果的差異卻像這樣大。
隻有回歸到相同,返回到一緻,才沒有得與失。
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位長者,學習先生的學說,卻不懂得先生的譬喻,可悲啊!&rdquo 【原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①。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楊布怒,将撲之。
楊朱曰:&ldquo子無撲矣。
子亦猶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rdquo 【注釋】 ①缁衣&mdash&mdash用黑布做的衣服。
與&ldquo素衣&rdquo相對,素衣指用白布做的衣服。
【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脫下了白布衣服,換上了黑布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
楊布很惱火,準備打它。
楊朱說:&ldquo你不要打了。
你也是一樣。
如果讓你的狗白顔色出去,黑顔色回來,你難道不奇怪嗎?&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做好事不是為了名聲,而名聲卻跟着來了;有名聲不是希望獲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來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奪,而争奪也跟着來了。
所以君子對于做好事必須謹慎。
&rdquo 【原文】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①,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誅焉。
幸臣谏曰:&ldquo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
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rdquo乃不誅。
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富子聞而笑之曰:&ldquo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
&rdquo一胡一子曰:&ldquo富子之言非也。
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
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決喻其子②。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
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
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rdquo 【注釋】 ①言有&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言有&rsquo二字誤倒。
&rdquo ②決&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決&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世德堂本、吉府本并作&lsquo訣&rsquo。
&rdquo訣,口訣,方法。
【譯文】 過去有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國國君派人去迎接他,沒有接到,而那個人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卻死了。
燕國國君很惱火,要把那個去迎接的人殺掉。
一個被燕君一寵一幸的人勸道:&ldquo人們所憂慮的沒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視的沒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
他自己都喪失了生命,怎麼能叫您長生不死呢?&rdquo于是不再殺那使者。
有一個叫齊子的人也想學那人的長生不死方法,聽說那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
一個叫富子的人聽說後,笑話他說:&ldquo想要學的是長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經死了,還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
&rdquo一個叫一胡一子的人說:&ldquo富子的話不對。
一般說來,懂得道術而自己不能實行的人是有的,能夠去實行而不知道那些道術的人也是有的。
衛國有個懂得術 數的人,臨死的時候;把口訣告訴了他兒子。
他兒子記錄下他的話,卻不能實行,别人問他,他便把他父親所說的話告訴了他。
問話的人用他的話照着去做,和他父親簡直沒有差别。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會死亡的人為什麼不能講長生的方法呢?&rdquo 【原文】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鸠于簡子①,簡子大悅,厚賞之。
客問其故,簡子曰:&ldquo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rdquo客曰:&ldquo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衆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
&rdquo簡子曰:&ldquo然。
&rdquo 【注釋】 ①邯鄲&mdash&mdash古邑名,戰國時為趙國國都。
鸠&mdash&mdash鸠鴿科部分種類的通稱,我國有綠鸠、南鸠、鵑鸠和斑鸠。
簡子&mdash&mdash當為趙簡子,春秋末年晉國的卿。
【譯文】 邯鄲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趙簡子敬獻斑鸠,簡子十分高興,重重地賞賜了他們。
客人問他什麼緣故,簡子說:&ldquo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
&rdquo客人說:&ldquo老百姓知道您要釋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殺死的斑鸠就更多了。
您如果想要它們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
捕捉了又釋放,恩惠和過錯并不能互相彌補。
&rdquo簡子說:&ldquo是這樣的。
&rdquo 【原文】 齊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中坐有獻魚雁者②,田氏視之,乃歎曰:&ldquo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
&rdquo衆客和之如響。
鮑氏之子年十二,預于次③,進曰:&ldquo不如君言。
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疊相食,非相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④,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納生人、虎狼生肉者哉⑤?&rdquo 【注釋】 ①祖&mdash&mdash為人送行。
②雁&mdash&mdash畢沅:&ldquo《說文》雲:&lsquo雁,鵝也。
&rsquo此與鴻雁異。
&rdquo ③預于次&mdash&mdash預,參預。
次,中間。
④蚊蚋噆膚&mdash&mdash蚋,音ru(銳),與蚊類似的昆蟲,叮吸牲畜和人血, &igra一ve叮咬後有奇癢。
噆,音zǎn,叮咬。
⑤非&mdash&mdash盧文弨:&ldquo&lsquo非&rsquo疑當作&lsquo豈&rsquo。
&rdquo 【譯文】 齊國的田氏在廳堂中為人餞行,來吃飯的客人有千把人。
座位中有人獻上魚和鵝,田氏看着這些菜,便歎道:&ldquo天對于人類太豐厚了,生殖五谷,又生出魚類和鳥類供人食用。
&rdquo客人們像回聲一樣附和他,鮑氏的兒子隻有十二歲,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說:&ldquo事實并不像你所說的那樣。
天地萬物與人共同生存,都是同類的生物。
同類中沒有貴賤之分,僅僅以身體的大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誰為誰而生存。
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去吃它,難道是上天本來為人而生的?而且蚊子蚋蟲叮咬人的皮膚,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難道是上天本來為蚊子蚋蟲而生人、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嗎?&rdquo 【原文】 齊有貧者,常乞于城市。
城市患其亟也①,衆莫之與。
遂适田氏之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②。
郭中人戲之日③:&ldquo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④?&rdquo乞兒曰:&ldquo天下之辱莫過于乞。
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rdquo 【注釋】 ①亟&mdash&mdash屢次。
②假&mdash&mdash憑借。
③廓&mdash&mdash外城。
④以&mdash&mdash通&ldquo已&rdquo,大,甚。
【譯文】 齊國有個窮人,經常在城中讨飯。
城中的人讨厭他經常來讨,沒有人再給他了。
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馬廄,跟着馬醫幹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城外的人戲弄他說:&ldquo跟着馬醫吃飯,不覺得恥辱嗎?&rdquo要飯的人說:&ldquo天下的恥辱沒有比讨飯更大的了。
我讨飯還不覺得恥辱,難道跟着馬醫吃飯會覺得恥辱嗎?&rdquo 【原文】 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①,歸而藏之,密數其齒②。
告鄰人曰:&ldquo吾富可待矣。
&rdquo 【注釋】 ①契&mdash&mdash券契,契據。
古代的券契用竹木或金屬制成,分為兩半,中間以齒相合,兩方各執其一以為憑證,如今之合同。
②齒&mdash&mdash契的兩半相合部分均刻有齒,以相合為真,不台為僞。
【譯文】 宋國有個人在路上行走時撿到了一個别人遺失的契據,拿回家收藏了起來,秘密地數了數那契據上的齒。
告訴鄰居說:&ldquo我發财的日子就要來到了。
&rdquo 【原文】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①。
鄰人父因請以為薪②。
其人乃不悅,曰:&ldquo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
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rdquo 【注釋】 ①遽&mdash&mdash惶恐。
鄰&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鄰&rsquo字衍文也。
上雲&lsquo人有枯梧樹者&rsquo,此雲&lsquo其人,,即此人也。
&rdquo ②鄰人父&mdash&mdash王叔岷:&ldquo《六帖》十六引無&lsquo人,字,今本&lsquo人&rsquo字疑涉上下文而衍。
《呂氏春秋·去宥篇》亦無&lsquo人&rsquo字。
&rdquo 【譯文】 一個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樹,他鄰居家的老人說枯死了的梧桐樹不吉祥,那個人惶恐地把梧桐樹砍倒了。
鄰居家的老人于是請求要這棵樹當柴燒。
那個人很不高興,說:&ldquo鄰居家的老人原來僅僅是想要我這棵樹當柴燒才教我砍倒樹的。
他和我是鄰居,卻這樣一陰一險,難道可以嗎?&rdquo 【原文】 人有亡扶者①,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扶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②。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③,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
【注釋】 ①鈇&mdash&mdash音fū(夫),又讀fǔ(府),通&ldquo斧&rdquo。
②動作&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動作&rsquo各本皆作&lsquo作動&rsquo。
&rdquo王重民:&ldquo&lsquo作動&rsquo二字,《禦覽》七百六十三引作&lsquo動作&rsquo是也。
下文雲&lsquo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rsquo。
&rdquo楊伯峻:&ldquo《呂覽·去尤篇》亦作&lsquo動作态度&rsquo,王說是也。
今依盧重玄本、《道藏·四解》本訂正。
《事文類聚·别集》十八、《合壁事類·續集》三三引亦作&lsquo動作&rsquo。
&rdquo ③抇&mdash&mdash音jué(掘),掘。
【譯文】 有個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個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臉色,像偷斧子的;說話,像偷斧子的;動作态度無論幹什麼沒有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山谷裡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
過了幾天又見到他鄰居家的孩子,動作态度便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人了。
【原文】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①,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鄭人聞之曰:&ldquo頤之忘,将何不忘哉?&rdquo意之所屬著②,其行足踬株埳③,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釋】 ①錣上貫頤&mdash&mdash錣,音zhu(綴),古代馬棰端的針。
貫,穿透。
頤&mdash &igra一ve&mdash下巴。
②屬著&mdash&mdash屬,音zhǔ(主),傾注。
著,音zh&ugra一ve(著),通&ldquo著&rdquo,明顯。
③足踬株埳&mdash&mdash踬,音zh(至),被絆倒,指碰到障礙。
株,露出地面 &igra一ve的樹根。
埳,即坎,坑。
【譯文】 白公勝恩謀作亂,散朝回家後站在那裡,倒拄着馬棰,棰針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
鄭國人聽到這事後說:&ldquo連下巴都忘了,還會有什麼不忘掉呢?&rdquo意念明顯地傾注于某一點時,他走路碰到了樹樁或地坑,腦袋撞到了樹幹,自己也覺察不到。
【原文】 昔齊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間曰:&ldquo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rdquo對曰:&ldquo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rdquo 【注釋】 ①欲金者&mdash&mdash指想得到金子的人。
王重民:&ldquo《意林》引&lsquo欲&rsquo下有&lsquo得&rsquo字,《呂氏春秋·去宥篇》同。
&rdquo ②攫&mdash&mdash奪取。
③何&mdash&mdash王重民:&ldquo《類聚》八十三、《禦覽》八百一十引&lsquo何&rsquo下并有&lsquo故&rsquo字,《呂氏春秋》同。
&rdquo王叔岷:&ldquo《六帖》八、《事類賦》九、 《記纂淵海》一、五五、《事文類聚·續集》二五、《天中記》五十引亦皆有&lsquo故&rsquo字,《淮南子·汜論篇》&lsquo何故&rsquo作&lsquo何也&rsquo。
&rdquo 【譯文】 過去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賣金子的地方,趁機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問道:&ldquo人都在那兒,你為什麼要拿别人的金子呢?&rdquo回答說:&ldquo&lsquo我拿金子的時候,看不見人,隻看見了金子。
&rdquo
你認為哪一種對,哪一種不對呢?&rdquo心都子不聲不響地走了出來。
孟孫一陽一責備他說:&ldquo為什麼您間得那麼迂腐,先生回答得那麼隐僻?我迷惑得更厲害了。
&rdquo心都子說:&ldquo大路因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學習的人因為方法多而喪失了性命。
學習并不是根源不同,不是根源不一樣,而結果的差異卻像這樣大。
隻有回歸到相同,返回到一緻,才沒有得與失。
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位長者,學習先生的學說,卻不懂得先生的譬喻,可悲啊!&rdquo 【原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①。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楊布怒,将撲之。
楊朱曰:&ldquo子無撲矣。
子亦猶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rdquo 【注釋】 ①缁衣&mdash&mdash用黑布做的衣服。
與&ldquo素衣&rdquo相對,素衣指用白布做的衣服。
【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脫下了白布衣服,換上了黑布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
楊布很惱火,準備打它。
楊朱說:&ldquo你不要打了。
你也是一樣。
如果讓你的狗白顔色出去,黑顔色回來,你難道不奇怪嗎?&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做好事不是為了名聲,而名聲卻跟着來了;有名聲不是希望獲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來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奪,而争奪也跟着來了。
所以君子對于做好事必須謹慎。
&rdquo 【原文】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①,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誅焉。
幸臣谏曰:&ldquo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
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rdquo乃不誅。
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富子聞而笑之曰:&ldquo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
&rdquo一胡一子曰:&ldquo富子之言非也。
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
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決喻其子②。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
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
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rdquo 【注釋】 ①言有&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言有&rsquo二字誤倒。
&rdquo ②決&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決&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世德堂本、吉府本并作&lsquo訣&rsquo。
&rdquo訣,口訣,方法。
【譯文】 過去有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國國君派人去迎接他,沒有接到,而那個人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卻死了。
燕國國君很惱火,要把那個去迎接的人殺掉。
一個被燕君一寵一幸的人勸道:&ldquo人們所憂慮的沒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視的沒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
他自己都喪失了生命,怎麼能叫您長生不死呢?&rdquo于是不再殺那使者。
有一個叫齊子的人也想學那人的長生不死方法,聽說那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
一個叫富子的人聽說後,笑話他說:&ldquo想要學的是長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經死了,還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
&rdquo一個叫一胡一子的人說:&ldquo富子的話不對。
一般說來,懂得道術而自己不能實行的人是有的,能夠去實行而不知道那些道術的人也是有的。
衛國有個懂得術 數的人,臨死的時候;把口訣告訴了他兒子。
他兒子記錄下他的話,卻不能實行,别人問他,他便把他父親所說的話告訴了他。
問話的人用他的話照着去做,和他父親簡直沒有差别。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會死亡的人為什麼不能講長生的方法呢?&rdquo 【原文】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鸠于簡子①,簡子大悅,厚賞之。
客問其故,簡子曰:&ldquo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rdquo客曰:&ldquo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衆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
&rdquo簡子曰:&ldquo然。
&rdquo 【注釋】 ①邯鄲&mdash&mdash古邑名,戰國時為趙國國都。
鸠&mdash&mdash鸠鴿科部分種類的通稱,我國有綠鸠、南鸠、鵑鸠和斑鸠。
簡子&mdash&mdash當為趙簡子,春秋末年晉國的卿。
【譯文】 邯鄲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趙簡子敬獻斑鸠,簡子十分高興,重重地賞賜了他們。
客人問他什麼緣故,簡子說:&ldquo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
&rdquo客人說:&ldquo老百姓知道您要釋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殺死的斑鸠就更多了。
您如果想要它們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
捕捉了又釋放,恩惠和過錯并不能互相彌補。
&rdquo簡子說:&ldquo是這樣的。
&rdquo 【原文】 齊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中坐有獻魚雁者②,田氏視之,乃歎曰:&ldquo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
&rdquo衆客和之如響。
鮑氏之子年十二,預于次③,進曰:&ldquo不如君言。
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疊相食,非相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④,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納生人、虎狼生肉者哉⑤?&rdquo 【注釋】 ①祖&mdash&mdash為人送行。
②雁&mdash&mdash畢沅:&ldquo《說文》雲:&lsquo雁,鵝也。
&rsquo此與鴻雁異。
&rdquo ③預于次&mdash&mdash預,參預。
次,中間。
④蚊蚋噆膚&mdash&mdash蚋,音ru(銳),與蚊類似的昆蟲,叮吸牲畜和人血, &igra一ve叮咬後有奇癢。
噆,音zǎn,叮咬。
⑤非&mdash&mdash盧文弨:&ldquo&lsquo非&rsquo疑當作&lsquo豈&rsquo。
&rdquo 【譯文】 齊國的田氏在廳堂中為人餞行,來吃飯的客人有千把人。
座位中有人獻上魚和鵝,田氏看着這些菜,便歎道:&ldquo天對于人類太豐厚了,生殖五谷,又生出魚類和鳥類供人食用。
&rdquo客人們像回聲一樣附和他,鮑氏的兒子隻有十二歲,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說:&ldquo事實并不像你所說的那樣。
天地萬物與人共同生存,都是同類的生物。
同類中沒有貴賤之分,僅僅以身體的大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誰為誰而生存。
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去吃它,難道是上天本來為人而生的?而且蚊子蚋蟲叮咬人的皮膚,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難道是上天本來為蚊子蚋蟲而生人、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嗎?&rdquo 【原文】 齊有貧者,常乞于城市。
城市患其亟也①,衆莫之與。
遂适田氏之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②。
郭中人戲之日③:&ldquo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④?&rdquo乞兒曰:&ldquo天下之辱莫過于乞。
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rdquo 【注釋】 ①亟&mdash&mdash屢次。
②假&mdash&mdash憑借。
③廓&mdash&mdash外城。
④以&mdash&mdash通&ldquo已&rdquo,大,甚。
【譯文】 齊國有個窮人,經常在城中讨飯。
城中的人讨厭他經常來讨,沒有人再給他了。
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馬廄,跟着馬醫幹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城外的人戲弄他說:&ldquo跟着馬醫吃飯,不覺得恥辱嗎?&rdquo要飯的人說:&ldquo天下的恥辱沒有比讨飯更大的了。
我讨飯還不覺得恥辱,難道跟着馬醫吃飯會覺得恥辱嗎?&rdquo 【原文】 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①,歸而藏之,密數其齒②。
告鄰人曰:&ldquo吾富可待矣。
&rdquo 【注釋】 ①契&mdash&mdash券契,契據。
古代的券契用竹木或金屬制成,分為兩半,中間以齒相合,兩方各執其一以為憑證,如今之合同。
②齒&mdash&mdash契的兩半相合部分均刻有齒,以相合為真,不台為僞。
【譯文】 宋國有個人在路上行走時撿到了一個别人遺失的契據,拿回家收藏了起來,秘密地數了數那契據上的齒。
告訴鄰居說:&ldquo我發财的日子就要來到了。
&rdquo 【原文】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①。
鄰人父因請以為薪②。
其人乃不悅,曰:&ldquo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
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rdquo 【注釋】 ①遽&mdash&mdash惶恐。
鄰&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鄰&rsquo字衍文也。
上雲&lsquo人有枯梧樹者&rsquo,此雲&lsquo其人,,即此人也。
&rdquo ②鄰人父&mdash&mdash王叔岷:&ldquo《六帖》十六引無&lsquo人,字,今本&lsquo人&rsquo字疑涉上下文而衍。
《呂氏春秋·去宥篇》亦無&lsquo人&rsquo字。
&rdquo 【譯文】 一個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樹,他鄰居家的老人說枯死了的梧桐樹不吉祥,那個人惶恐地把梧桐樹砍倒了。
鄰居家的老人于是請求要這棵樹當柴燒。
那個人很不高興,說:&ldquo鄰居家的老人原來僅僅是想要我這棵樹當柴燒才教我砍倒樹的。
他和我是鄰居,卻這樣一陰一險,難道可以嗎?&rdquo 【原文】 人有亡扶者①,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扶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②。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③,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
【注釋】 ①鈇&mdash&mdash音fū(夫),又讀fǔ(府),通&ldquo斧&rdquo。
②動作&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動作&rsquo各本皆作&lsquo作動&rsquo。
&rdquo王重民:&ldquo&lsquo作動&rsquo二字,《禦覽》七百六十三引作&lsquo動作&rsquo是也。
下文雲&lsquo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rsquo。
&rdquo楊伯峻:&ldquo《呂覽·去尤篇》亦作&lsquo動作态度&rsquo,王說是也。
今依盧重玄本、《道藏·四解》本訂正。
《事文類聚·别集》十八、《合壁事類·續集》三三引亦作&lsquo動作&rsquo。
&rdquo ③抇&mdash&mdash音jué(掘),掘。
【譯文】 有個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個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臉色,像偷斧子的;說話,像偷斧子的;動作态度無論幹什麼沒有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山谷裡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
過了幾天又見到他鄰居家的孩子,動作态度便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人了。
【原文】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①,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鄭人聞之曰:&ldquo頤之忘,将何不忘哉?&rdquo意之所屬著②,其行足踬株埳③,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釋】 ①錣上貫頤&mdash&mdash錣,音zhu(綴),古代馬棰端的針。
貫,穿透。
頤&mdash &igra一ve&mdash下巴。
②屬著&mdash&mdash屬,音zhǔ(主),傾注。
著,音zh&ugra一ve(著),通&ldquo著&rdquo,明顯。
③足踬株埳&mdash&mdash踬,音zh(至),被絆倒,指碰到障礙。
株,露出地面 &igra一ve的樹根。
埳,即坎,坑。
【譯文】 白公勝恩謀作亂,散朝回家後站在那裡,倒拄着馬棰,棰針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
鄭國人聽到這事後說:&ldquo連下巴都忘了,還會有什麼不忘掉呢?&rdquo意念明顯地傾注于某一點時,他走路碰到了樹樁或地坑,腦袋撞到了樹幹,自己也覺察不到。
【原文】 昔齊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間曰:&ldquo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rdquo對曰:&ldquo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rdquo 【注釋】 ①欲金者&mdash&mdash指想得到金子的人。
王重民:&ldquo《意林》引&lsquo欲&rsquo下有&lsquo得&rsquo字,《呂氏春秋·去宥篇》同。
&rdquo ②攫&mdash&mdash奪取。
③何&mdash&mdash王重民:&ldquo《類聚》八十三、《禦覽》八百一十引&lsquo何&rsquo下并有&lsquo故&rsquo字,《呂氏春秋》同。
&rdquo王叔岷:&ldquo《六帖》八、《事類賦》九、 《記纂淵海》一、五五、《事文類聚·續集》二五、《天中記》五十引亦皆有&lsquo故&rsquo字,《淮南子·汜論篇》&lsquo何故&rsquo作&lsquo何也&rsquo。
&rdquo 【譯文】 過去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賣金子的地方,趁機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問道:&ldquo人都在那兒,你為什麼要拿别人的金子呢?&rdquo回答說:&ldquo&lsquo我拿金子的時候,看不見人,隻看見了金子。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