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體不得暫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一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
行年三十,不告而娶。
及受堯之禅,年已長,智已衰。
商鈞不才①,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窮毒者也②。
■治水土③,績用不就,殛諸羽山④。
禹纂業事仇⑤,惟荒土功,子産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⑥。
及受舜禅,卑宮室,美绂冕⑦,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憂苦者也。
武王既終,成王幼弱,周公攝天子之政。
邵公不悅⑧,四國流言。
居東三年,誅兄放弟⑨,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危 懼者也。
孔子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于宋⑩,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一陽一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
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
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
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
熙熙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纣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無不行,志無不從,肆情于傾宮,縱欲于長夜,不以禮義自苦,熙熙然以至于誅。
此天民之放縱者也。
彼二兇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聖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歸于死矣。
彼二兇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于死矣。
【注釋】 ①商鈞&mdash&mdash又作商均,舜之子。
②天人&mdash&mdash天子。
窮毒&mdash&mdash困窮苦毒。
③■&mdash&mdash同鲧,傳說為禹的父親,因治水未成,被舜殺死在羽山。
④殛&mdash&mdash音j(極),誅戮。
í ⑤纂業事仇&mdash&mdash纂,通&ldquo缵&rdquo,音zuān,繼承。
仇,指殺父之仇人,即舜。
⑥胼胝&mdash&mdash音pián(骈)zhī(支),老繭。
⑦绂冕&mdash&mdash音fú(弗)miǎn(免)。
绂為古代作祭服的蔽膝,冕為古代帝王的禮帽,這裡泛指祭服。
⑧邵公不悅&mdash&mdash《史記·周本紀》:&ldquo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rdquo《史記·魯周公世家》:&ldquo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管叔及群弟流言于國。
&rdquo又《史記·周本紀》:&ldquo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畢定。
&rdquo《列子》所記與此不完全相同。
⑨誅兄放弟&mdash&mdash誅,殺。
放,流放。
《史記》雲誅管叔,放蔡叔。
⑩伐樹于宋&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去曹适宋,與弟子一習一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殺孔子,拔其樹。
孔子去。
&rdquo ■削迹于衛&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适衛,衛靈公&ldquo緻粟六萬&rdquo,不久,有人在靈公前說孔子壞話,靈公便派兵仗在孔子住宅中出入,以威脅孔子。
&ldquo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日,去衛。
&rdquo其後一度被用,但&ldquo靈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rdquo孔子又離開了衛國。
■窮于商周&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由衛适陳,過匡,因孔子狀似一陽一虎,匡人以為一陽一虎至,遂拘孔子。
商周不知在何處。
■圍于陳蔡&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欲往,陳蔡大夫便派徒役圍孔子于野,孔子&ldquo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rdquo ■季氏&mdash&mdash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掌握政權的貴族,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後裔。
■一陽一虎&mdash&mdash魯國季氏家臣,事季平子。
■天民&mdash&mdash有道之民。
但後面的天民又指天子。
遑遽&mdash&mdash驚懼慌張。
■雖稱之弗知&mdash&mdash俞樾:&ldquo上文言舜、禹、周、孔曰:&lsquo雖稱之弗知, 雖賞之不知。
&rsquo則此言桀、纣,宜雲&lsquo雖毀之不知,雖罰之不知。
&rsquo&lsquo毀之&rsquo對&lsquo稱之&rsquo言,&lsquo罰之&rsquo對&lsquo賞之&rsquo言,方與下文&lsquo彼四聖雖美之所歸,彼二兇雖惡之所歸&rsquo文義相應。
&lsquo稱之賞之&rsquo是美之所歸也,&lsquo毀之罰之&rsquo是惡之所歸也。
今涉上文而亦作&lsquo稱之&rsquo,義不可通矣。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天的美名歸于舜、禹、周公、孔子,天下的惡名歸于夏桀、商纣。
但是舜在河一陽一種莊稼,在雷澤燒陶器,四肢得不到片刻休息,口腹得不到美味飯菜,父母不喜歡他,弟妹不親近他,年齡到了三十歲,才不得不先報告父母就娶妻。
等到接受堯的禅讓時,年齡已經太大了,智力也衰弱了。
兒子商鈞又無能,隻好把帝位讓給禹,憂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窮困苦毒的人。
■治理水土,沒有取得成績,被殺死在羽山。
禹繼承他的事業,給殺父的仇人做事,隻怕荒廢了治理水土的時間,兒子出生後沒有時間給他起名字,路過家門也不能進去,身體惟悴,手腳都生了繭子。
等到他接受舜讓給他的帝位時,把宮室蓋得十分簡陋,卻把祭祀的禮眼做得很講究,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憂愁辛苦的人。
武王已經去世,成王還很年幼,周公行使天子的權力。
邵公不高興,幾個國家流傳着謠言。
周公到東方居住了三年,殺死了哥哥,流放了弟弟,自己才保住了生命,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危險恐懼的人。
孔子懂得帝王治國的方法,接受當時各國國君的邀請,在宋國時曾休息過的大樹被人砍伐,在衛國時一度做官卻又被冷落,在商周時被拘留監禁,在陳國與蔡國之間被包圍絕糧,又被季氏輕視,被一陽一虎侮辱,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有道賢人中驚懼慌張的人。
所有這四位聖人,活着的時候沒有享受一天的歡樂,死了後卻有流傳萬代的名聲。
死後的名聲本來不是實際生活所需要的,即使稱贊自己也不知道,即使獎賞自己也不知道,與樹樁土塊沒有什麼差别了。
夏粱憑借曆代祖先的資本,占據着天子的尊貴地位,智慧足以抗拒衆臣,威勢足以震動海内;放縱耳國所想要的娛樂,做盡意念想做的事情,高高興興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安逸放蕩的人。
商纣也憑借曆代祖先的資本,占據着天子的尊貴地位,威勢沒有任何地方行不通,意志沒有任何人不服從,在所有的宮殿中肆意一婬一亂,在整個黑夜裡放縱一情欲,不用禮義來使自己困苦,高高興興地一直到被殺。
這是天子中放肆縱欲的人。
這二個兇惡的人,活着時有放縱欲一望的歡樂,死了後蒙上了愚頑暴虐的壞名聲。
實際生活本來不是死後的名聲所能相比的,即使毀謗他也不知道,即使懲罰他也不知道,這與樹樁土塊有什麼不同呢?那四位聖人雖然都得到了美名,但辛辛苦苦一直到最後,都歸于死亡了。
那兩個兇惡的人雖然都得到了惡名,但高高興興一直到最後,也都歸于死亡了。
&rdquo 【原文】 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
梁王曰:&ldquo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芸①,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rdquo對曰:&ldquo君見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②,使五尺童子荷■而随之③,欲東而東,欲西而西。
使堯牽一羊,舜荷■而随之,則不能前矣。
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鹄高飛不集汗池。
何則?其極遠也④。
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⑤。
何則?其音疏也。
将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
&rdquo 【注釋】 ①芸&mdash&mdash通&ldquo耘&rdquo,除草。
②而群&mdash&mdash王重民:&ldquo《類聚》九十四引上&lsquo而&rsquo字作&lsquo為&rsquo,疑作&lsquo為&rsquo者是也。
&rdquo王叔岷:&ldquo《禦覽》八三三、《事文類聚·後集》二九、《中天記》五四引&lsquo而群&rsquo亦并作&lsquo為群&rsquo,王說是也。
&rdquo ③荷■&mdash&mdash荷,著h&egra一ve(賀),扛,拿。
,即棰,鞭子。
④其極遠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說苑·政理篇》、《金樓子·立言下篇》&lsquo其&rsquo下并有&lsquo志&rsquo字,當從之。
下文&lsquo何則?其音疏也,&rsquo&lsquo志&rsquo勻&lsquo音&rsquo對言。
&rdquo ⑤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mdash&mdash黃鐘、大呂,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前二律,這裡作為十二律的代稱。
十二律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奏,陶鴻慶雲:&ldquo&lsquo奏&rsquo當為&lsquo湊&rsquo。
湊,會合也。
&rdquo 【譯文】 楊朱進見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
梁王說:&ldquo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畝大的菜園都除不淨草,卻說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為什麼呢?&rdquo楊朱答道:&ldquo您見到過那牧羊的人嗎?成百隻羊合為一群,讓一個五尺高的小孩拿着鞭子跟着羊群,想叫羊向東羊就向東,想叫羊向西羊就向西。
如果堯牽着一隻羊,舜拿着鞭子踉着羊,羊就不容易往前走了。
而且我聽說過:能吞沒船隻的大魚不到支流中遊玩,鴻鵲在高空飛翔不落在池塘上。
為什麼?它們的志向極其遠大。
黃鐘大呂這樣的音樂不能給煩雜湊合起來的舞蹈伴奏。
為什麼?它們的音律很有條理。
準備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事的不成就小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隐或顯,億不識一。
當身之事或聞或見,萬不識一。
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
太古至于今日,年數固不可勝紀,但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耳。
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豈足潤枯骨?何生之樂哉?&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太古的事情已經完全消滅了,誰把它記載下來的呢?三皇的事迹
行年三十,不告而娶。
及受堯之禅,年已長,智已衰。
商鈞不才①,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窮毒者也②。
■治水土③,績用不就,殛諸羽山④。
禹纂業事仇⑤,惟荒土功,子産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⑥。
及受舜禅,卑宮室,美绂冕⑦,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憂苦者也。
武王既終,成王幼弱,周公攝天子之政。
邵公不悅⑧,四國流言。
居東三年,誅兄放弟⑨,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危 懼者也。
孔子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于宋⑩,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一陽一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
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
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
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
熙熙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纣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無不行,志無不從,肆情于傾宮,縱欲于長夜,不以禮義自苦,熙熙然以至于誅。
此天民之放縱者也。
彼二兇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聖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歸于死矣。
彼二兇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于死矣。
【注釋】 ①商鈞&mdash&mdash又作商均,舜之子。
②天人&mdash&mdash天子。
窮毒&mdash&mdash困窮苦毒。
③■&mdash&mdash同鲧,傳說為禹的父親,因治水未成,被舜殺死在羽山。
④殛&mdash&mdash音j(極),誅戮。
í ⑤纂業事仇&mdash&mdash纂,通&ldquo缵&rdquo,音zuān,繼承。
仇,指殺父之仇人,即舜。
⑥胼胝&mdash&mdash音pián(骈)zhī(支),老繭。
⑦绂冕&mdash&mdash音fú(弗)miǎn(免)。
绂為古代作祭服的蔽膝,冕為古代帝王的禮帽,這裡泛指祭服。
⑧邵公不悅&mdash&mdash《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rdquo《史記·魯周公世家》:&ldquo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管叔及群弟流言于國。
&rdquo又《史記·周本紀》:&ldquo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畢定。
&rdquo《
⑨誅兄放弟&mdash&mdash誅,殺。
放,流放。
《史記》雲誅管叔,放蔡叔。
⑩伐樹于宋&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去曹适宋,與弟子一習一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殺孔子,拔其樹。
孔子去。
&rdquo ■削迹于衛&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适衛,衛靈公&ldquo緻粟六萬&rdquo,不久,有人在靈公前說孔子壞話,靈公便派兵仗在孔子住宅中出入,以威脅孔子。
&ldquo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日,去衛。
&rdquo其後一度被用,但&ldquo靈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rdquo孔子又離開了衛國。
■窮于商周&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由衛适陳,過匡,因孔子狀似一陽一虎,匡人以為一陽一虎至,遂拘孔子。
商周不知在何處。
■圍于陳蔡&mdash&mdash《史記·孔子世家》:&ldquo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欲往,陳蔡大夫便派徒役圍孔子于野,孔子&ldquo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rdquo ■季氏&mdash&mdash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掌握政權的貴族,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後裔。
■一陽一虎&mdash&mdash魯國季氏家臣,事季平子。
■天民&mdash&mdash有道之民。
但後面的天民又指天子。
遑遽&mdash&mdash驚懼慌張。
■雖稱之弗知&mdash&mdash俞樾:&ldquo上文言舜、禹、周、孔曰:&lsquo雖稱之弗知, 雖賞之不知。
&rsquo則此言桀、纣,宜雲&lsquo雖毀之不知,雖罰之不知。
&rsquo&lsquo毀之&rsquo對&lsquo稱之&rsquo言,&lsquo罰之&rsquo對&lsquo賞之&rsquo言,方與下文&lsquo彼四聖雖美之所歸,彼二兇雖惡之所歸&rsquo文義相應。
&lsquo稱之賞之&rsquo是美之所歸也,&lsquo毀之罰之&rsquo是惡之所歸也。
今涉上文而亦作&lsquo稱之&rsquo,義不可通矣。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天的美名歸于舜、禹、周公、孔子,天下的惡名歸于夏桀、商纣。
但是舜在河一陽一種莊稼,在雷澤燒陶器,四肢得不到片刻休息,口腹得不到美味飯菜,父母不喜歡他,弟妹不親近他,年齡到了三十歲,才不得不先報告父母就娶妻。
等到接受堯的禅讓時,年齡已經太大了,智力也衰弱了。
兒子商鈞又無能,隻好把帝位讓給禹,憂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窮困苦毒的人。
■治理水土,沒有取得成績,被殺死在羽山。
禹繼承他的事業,給殺父的仇人做事,隻怕荒廢了治理水土的時間,兒子出生後沒有時間給他起名字,路過家門也不能進去,身體惟悴,手腳都生了繭子。
等到他接受舜讓給他的帝位時,把宮室蓋得十分簡陋,卻把祭祀的禮眼做得很講究,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憂愁辛苦的人。
武王已經去世,成王還很年幼,周公行使天子的權力。
邵公不高興,幾個國家流傳着謠言。
周公到東方居住了三年,殺死了哥哥,流放了弟弟,自己才保住了生命,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危險恐懼的人。
孔子懂得帝王治國的方法,接受當時各國國君的邀請,在宋國時曾休息過的大樹被人砍伐,在衛國時一度做官卻又被冷落,在商周時被拘留監禁,在陳國與蔡國之間被包圍絕糧,又被季氏輕視,被一陽一虎侮辱,憂愁地一直到死。
這是有道賢人中驚懼慌張的人。
所有這四位聖人,活着的時候沒有享受一天的歡樂,死了後卻有流傳萬代的名聲。
死後的名聲本來不是實際生活所需要的,即使稱贊自己也不知道,即使獎賞自己也不知道,與樹樁土塊沒有什麼差别了。
夏粱憑借曆代祖先的資本,占據着天子的尊貴地位,智慧足以抗拒衆臣,威勢足以震動海内;放縱耳國所想要的娛樂,做盡意念想做的事情,高高興興地一直到死。
這是天子中安逸放蕩的人。
商纣也憑借曆代祖先的資本,占據着天子的尊貴地位,威勢沒有任何地方行不通,意志沒有任何人不服從,在所有的宮殿中肆意一婬一亂,在整個黑夜裡放縱一情欲,不用禮義來使自己困苦,高高興興地一直到被殺。
這是天子中放肆縱欲的人。
這二個兇惡的人,活着時有放縱欲一望的歡樂,死了後蒙上了愚頑暴虐的壞名聲。
實際生活本來不是死後的名聲所能相比的,即使毀謗他也不知道,即使懲罰他也不知道,這與樹樁土塊有什麼不同呢?那四位聖人雖然都得到了美名,但辛辛苦苦一直到最後,都歸于死亡了。
那兩個兇惡的人雖然都得到了惡名,但高高興興一直到最後,也都歸于死亡了。
&rdquo 【原文】 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
梁王曰:&ldquo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芸①,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rdquo對曰:&ldquo君見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②,使五尺童子荷■而随之③,欲東而東,欲西而西。
使堯牽一羊,舜荷■而随之,則不能前矣。
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鹄高飛不集汗池。
何則?其極遠也④。
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⑤。
何則?其音疏也。
将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
&rdquo 【注釋】 ①芸&mdash&mdash通&ldquo耘&rdquo,除草。
②而群&mdash&mdash王重民:&ldquo《類聚》九十四引上&lsquo而&rsquo字作&lsquo為&rsquo,疑作&lsquo為&rsquo者是也。
&rdquo王叔岷:&ldquo《禦覽》八三三、《事文類聚·後集》二九、《中天記》五四引&lsquo而群&rsquo亦并作&lsquo為群&rsquo,王說是也。
&rdquo ③荷■&mdash&mdash荷,著h&egra一ve(賀),扛,拿。
,即棰,鞭子。
④其極遠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說苑·政理篇》、《金樓子·立言下篇》&lsquo其&rsquo下并有&lsquo志&rsquo字,當從之。
下文&lsquo何則?其音疏也,&rsquo&lsquo志&rsquo勻&lsquo音&rsquo對言。
&rdquo ⑤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mdash&mdash黃鐘、大呂,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前二律,這裡作為十二律的代稱。
十二律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奏,陶鴻慶雲:&ldquo&lsquo奏&rsquo當為&lsquo湊&rsquo。
湊,會合也。
&rdquo 【譯文】 楊朱進見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
梁王說:&ldquo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畝大的菜園都除不淨草,卻說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為什麼呢?&rdquo楊朱答道:&ldquo您見到過那牧羊的人嗎?成百隻羊合為一群,讓一個五尺高的小孩拿着鞭子跟着羊群,想叫羊向東羊就向東,想叫羊向西羊就向西。
如果堯牽着一隻羊,舜拿着鞭子踉着羊,羊就不容易往前走了。
而且我聽說過:能吞沒船隻的大魚不到支流中遊玩,鴻鵲在高空飛翔不落在池塘上。
為什麼?它們的志向極其遠大。
黃鐘大呂這樣的音樂不能給煩雜湊合起來的舞蹈伴奏。
為什麼?它們的音律很有條理。
準備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事的不成就小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隐或顯,億不識一。
當身之事或聞或見,萬不識一。
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
太古至于今日,年數固不可勝紀,但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耳。
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豈足潤枯骨?何生之樂哉?&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太古的事情已經完全消滅了,誰把它記載下來的呢?三皇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