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第七

關燈
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五帝的事迹好像明白,又好像在夢中;三王的事迹有的隐藏了,有的顯示出來,一憶件事中未必知道一件。

    當世的事情有的聽說了,有的看見了,一萬件中未必明了一件。

    眼前的事情有的存在着,有的過去了,一千件中未必明了一件。

    從太古直到今天,年數固然計算不清,但自伏羲以來三十多萬年,賢人與愚人,好人與壞人,成功的事情與失敗的事情,對的事情與錯的事情,沒有不消滅的,隻是早晚快慢不同罷了。

    顧惜一時的毀謗與贊譽,使自己的精神與形體焦的痛苦,求得死後幾百年中留下的名聲,怎麼能潤澤枯槁的一屍一骨?這樣活着又有什麼樂趣呢?&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人肖天地之類①,懷五常之性,有生之最靈者也。

    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捍禦,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②,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将資物以為養③,任智而不恃力。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

    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④。

    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

    雖全生⑤,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

    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之物者⑥,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謂至至者也。

    &rdquo 【注釋】 ①人肖天地之類&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肖,似也。

    類同一陰一陽一,性禀五行也。

    &rdquo五行,木火土金水。

     ②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mdash&mdash趨走,《釋名》:&ldquo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rdquo從利逃害,《集釋》:&ldquo本作&lsquo逃利害&rsquo,今從敦煌斯七七七六朝寫本訂正。

    &rdquo ③以為養&mdash&mdash《集釋》:&ldquo各本&lsquo養&rsquo下有&lsquo性&rsquo字,今從敦煌斯七七七六朝寫本殘卷删。

    &rdquo ④不得而去之&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秦刻盧解本、世德堂本留作&lsquo不得不去之&rsquo。

    俞樾曰:當作&lsquo不得而去之&rsquo。

    &hellip&hellip俞說是也。

    《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吉府本正作&lsquo而&rsquo,今訂正。

    &rdquo ⑤雖全生&mdash&mdash《集釋》:&ldquo各本&lsquo生&rsquo下有&lsquo身&rsquo字,今從敦煌斯七七七六朝殘卷删。

    &rdquo ⑥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之物&mdash&mdash《集釋》:&ldquo各本無此十四字,今從敦煌殘卷增。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人與天地近似一類,懷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本性,是生物中最有靈性的。

    但是人啊,指甲牙齒不能很好地守衛自己,肌肉皮膚不能很好地捍禦自己,快步奔跑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益與逃避禍害,沒有羽毛來抵抗寒冷與暑熱,一定要利用外物來養活自己,運用智慧而不依仗力量,所以智慧之所以可貴,以能保存自己為貴;力量之所以低賤,以能侵害外物為賤。

    然而身體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出生了,便不能不保全它;外物也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存在着,便不能抛棄它。

    身體固然是生命的主要因素,但外物也是保養身體的主要因素。

    雖然要保全生命,卻不可以占有自己的身體;雖然不能抛棄外物,卻不可以占有那些外物。

    占有那些外物,占有自己的身體,就是蠻橫地把天下的身體屬于己有,蠻橫地把天下之物屬于己有。

    不蠻橫地把天下的身體屬于己有,不蠻橫地把天下之物屬于己有的,大概隻有聖人吧!把天下的身體歸公共所有,把天下的外物歸公共所有,大概隻有至人吧!這就叫做最崇高最偉大的人。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①。

    可殺可活,制命在外。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

    天下無對,制命在内。

    故語有之曰:&lsquo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rsquo周諺曰:&lsquo田父可坐殺。

    &rsquo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②,自以味之極;肌肉粗厚,筋節■急③,一朝處以柔毛绨幕④,薦以梁肉蘭橘⑤,心■體煩⑥,内熱生病矣。

    商、魯之君與田父侔地⑦,則亦不盈一時而憊矣。

    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謂天下無過 者,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⑧,僅以過冬。

    暨春東作⑨,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室⑩,綿纩狐貉■。

    顧謂其妻曰:&lsquo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将有重賞。

    &rsquo裡之富室告之曰:&lsquo昔人有美戎菽■、甘■莖芹萍子者■,對鄉豪稱之■。

    鄉豪取而嘗之,蜇于口,慘于腹,衆哂而怨之,其人一大慚。

    子,此類也。

    &rsquo&rdquo 【注釋】 ①遁民&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民&rsquo本作&lsquo人&rsquo,敦煌殘卷作&lsquo民&rsquo。

    &rdquo王重民:&ldquo&lsquo人&rsquo應作&lsquo民&rsquo,宋本未回改唐諱。

    &rdquo楊伯峻:&ldquo王說是,今從之改正。

    &rdquo②啜菽茹藿&mdash&mdash菽,豆類。

    茹,吃。

    藿,豆葉。

     ③■急&mdash&mdash■,同&ldquo■&rdquo,音ku(喟)。

    急,緊縮。

     &igra一ve ④绨&mdash&mdash絲織物的一種。

     ⑤梁肉蘭橘&mdash&mdash梁,通&ldquo粱&rdquo。

    梁肉,指一精一美的膳食。

    蘭橘&mdash&mdash香美的橘子,這裡指香美的水果。

     ⑥■&mdash&mdash音yuān(淵),憂郁。

     ⑦商&mdash&mdash指春秋時的宋國,為商代的後裔,故稱。

    侔地&mdash&mdash侔,相等,侔地,同等地種地。

     ⑧■■&mdash&mdash音y&ugra一ven(韻)fén(墳),麻絮衣。

     ⑨東作&mdash&mdash古代五行學說以東方為木,為春,東作即春天農作。

    ⑩■&mdash&mdash音y&ugra一ve(遇),又讀&agra一veo(奧),深。

     ■綿纩&mdash&mdash綿,絲綿。

    纩,音ku&agra一veng(礦),亦作&ldquo■&rdquo,絮衣服用的新絲棉。

    綿纩,指絲棉■。

     ■戎菽&mdash&mdash一胡一豆。

    ■■莖萍子&mdash&mdash■,音x(徙),即麻。

    芹,小芹菜。

     &igra一ve萍子,蒿子,有青蒿、白蒿數種。

     ■鄉豪張湛注:&ldquo鄉豪,裡之貴者。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百姓們得不到休息,是為了四件事的緣故:一是為了長壽,二是為了名聲,三是為了地位,四是為了财貨。

    有了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别人,害怕威勢,害怕刑罰,這叫做逃避自然的人。

    這種人可以被殺死,可以活下去,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

    不違背天命,為什麼要羨慕長壽?不重視尊貴,為什麼要羨慕名聲?不求取權勢,為什麼要羨慕地位?不貪求富裕,為什麼要羨慕财貨?這叫做順應自然的人。

    這種人天下沒有敵手,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内。

    所以俗話說:&lsquo人不結婚做官,情欲便丢掉一半;人不穿衣吃飯,君臣之道便會消失。

    &rsquo周都的諺語說:&lsquo老衣可以叫做坐在那裡死去。

    &rsquo早晨外出,夜晚回家,自己認為這是正常的本性;喝豆汁吃豆葉,自己認為這是最好的飲食;肌肉又粗又壯,筋骨關節緊縮彎曲,一旦讓他穿上柔軟的毛裘和光潤的綢绨,吃上細糧魚肉與香美的水果,就會心憂體煩,内熱生病了。

    如果宋國和魯國的國君與老農同樣種地,那不到一會兒也就疲憊了。

    所以田野裡的人覺得安逸的,田野裡的人覺得香美的,便說是天下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過去宋國有個農夫,經常穿亂麻絮的衣服,并隻用它來過冬。

    到了春天耕種的時候,自己在太一陽一下曝曬,不知道天下還有大廈深宮,絲棉與狐貉皮裘。

    回頭對他的妻子說:&lsquo曬太一陽一的暖和,準也不知道,把它告訴我的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

    &rsquo鄉裡的富人告訴他說:&lsquo過去有以一胡一豆、麻杆、水芹與蒿子為甘美食物的人,對本鄉富豪稱贊它們,本鄉富豪拿來嘗了嘗,就像毒蟲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來,大家都譏笑并埋怨那 個人,那人也大為慚愧。

    你呀,就是這樣一類人。

    &rsquo&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

    無厭之性,一陰一陽一之蠹也①。

    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義不足以刊物,适足以害生。

    安上不由于忠,而忠名滅焉;利物不由于義,而義名絕焉。

    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鬻子曰:&lsquo去名者無憂。

    &rsquo老子曰:&lsquo名者實之賓&rsquo。

    而悠悠者趨名不已③。

    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賓邪?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

    尊榮則逸樂,卑辱則憂苦。

    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

    斯實之所系矣。

    名一胡一可去?名一胡一可賓?但惡夫守名而累實。

    守名而累實,将恤危亡之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rdquo 【注釋】 ①蠹&mdash&mdash音d&ugra一ve(妒),蛀蟲。

     ②悠悠者&mdash&mdash憂愁、憂傷的人。

     【譯文】 楊朱說:&ldquo高大的房屋,華麗的衣服,甘美的食物,漂亮的女子,有了這四樣,又何必再追求另外的東西?有了這些還要另外追求的,是貪得無厭的人性。

    貪得無厭的人性,是一陰一陽一之氣的蛀蟲。

    忠并不能使君主安逸,恰恰能使他的身體遭受危險;義并不能使别人得到利益,恰恰能使他的生命遭到損害。

    使君上安逸不來源于忠,那麼忠的概念就消失了;使别人得利不來源于義,那麼義的概念就斷絕了。

    君主與臣下都十分安逸,别人與自己都得到利益,這是古代的行為準則。

    鬻子說:&lsquo不要名聲的人沒有憂愁。

    &rsquo老子說:&lsquo名聲是實際的賓客。

    &rsquo但那些憂愁的人總是追求名聲而不曾停止,難道名聲本來就不能不要,名聲本來就不能作賓客嗎?現在有名聲的人就尊貴榮耀,沒有名聲的人就卑賤屈辱。

    尊貴榮耀便安逸快樂,卑賤屈辱便憂愁苦惱。

    憂愁苦惱是違反本性的,安逸快樂是順應本性的。

    這些與實際又緊密相關。

    名聲怎麼能不要?名聲怎麼能作賓客?隻是擔心為了堅守名聲而損害了實際啊!堅守名聲而損害了實際,所擔憂的是連危險滅亡都挽救不了,難道僅僅是在安逸快樂與優愁苦惱這二者之間嗎?&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