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窭于魯&mdash&mdash原憲,春秋時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字子思,亦稱
原思,孔子弟子,性狷介,住草棚,穿破衣,子貢曾嘲笑他。
孔子為魯司寇,以原憲為家邑宰。
窭,音j&ugra一ve(據),張湛注:&ldquo貧也。
&rdquo ②子貢殖于衛&mdash&mdash子貢,姓端末,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衛國人。
殖,指貨殖,經商。
【譯文】 楊朱說:&ldquo原憲在魯國十分貧窮,子貢在衛國經商掙錢。
原憲的貧窮損害了生命,子貢的經商累壞了身體。
&rdquo&ldquo那麼貧窮也不行,經商也不行,怎樣才行呢?&rdquo答:&ldquo正确的辦法在于使生活快樂,正确的辦法在于使身體安逸。
所以善于使生活快樂的人不會貧窮,善于使身體安逸的人不去經商。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古語有之,&lsquo生相憐,死相捐。
&rsquo此語至矣。
相憐之道,非難情也,勤能使逸,饑能使飽,寒能使一溫一,窮能使達也。
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錦,不陳犧牲①,不設明器也。
晏平仲問養生于管夷吾②。
管夷吾曰:&lsquo肆之而已,勿壅勿■③。
&rsquo晏平仲曰:&lsquo其目奈何?&rsquo夷吾曰:&lsquo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阏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蘭④,而不得嗅,謂之阏顫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阏智;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行,謂之阏适;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阏性。
凡此諸阏,廢虐之主⑥。
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⑦,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
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⑧,戚戚然以至久生⑨,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rsquo管夷吾曰:&lsquo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rsquo晏平仲曰:&lsquo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rsquo管夷吾曰:&lsquo吾固欲聞之。
&rsquo平仲曰:&lsquo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⑩,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衮衣繡裳而納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rsquo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lsquo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
&rsquo&rdquo 【注釋】 ①犧牲&mdash&mdash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稱。
②晏平仲&mdash&mdash即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
③阏&mdash&mdash音&egra一ve(厄),阻塞。
④椒蘭&mdash&mdash花椒和蘭草,都很香。
⑤顫&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鼻通曰顫。
&rdquo ⑥廢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廢,大也。
&rdquo《釋文》:&ldquo廢虐,毀殘也。
&rdquo ⑦熙熙然&mdash&mdash《釋文》:&ldquo縱一情欲也。
&rdquo ⑧錄&mdash&mdash檢束。
⑨戚戚然&mdash&mdash憂懼貌。
⑩瘗&mdash&mdash音y(意),埋葬。
&igra一ve ■衮衣&mdash&mdash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眼。
椁&mdash&mdash棺外的套棺。
【譯文】 楊朱說:&ldquo古代有句話說:&lsquo活着的時候互相憐愛,死了便互相抛棄。
&rsquo這句話說到底了。
互相憐愛的方法,不僅僅在于感情,過于勤苦的,能使他安逸,饑餓了能使他吃飽,寒冷了能使他一溫一暖,窮困了能使他順利。
互相抛棄的方法,并不是不互相悲哀,而是口中不含珍珠美玉,身上不穿文彩繡衣, 祭奠不設犧牲食品,埋葬不擺冥間器具。
晏嬰向管仲詢問養生之道。
管仲說:&lsquo放縱罷了,不要壅塞,不要阻擋。
&rsquo晏嬰問:&lsquo具體事項是什麼?&rsquo管仲說:&lsquo耳朵想聽什麼就聽什麼,眼睛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鼻子想聞什麼就聞什麼,嘴巴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身體想怎麼舒服就怎麼舒服,意念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耳朵所想聽的是悅耳的聲音,卻聽不到,就叫做阻塞耳聰;眼睛所想見的是漂亮的顔色,卻看不到,就叫做阻塞目明;鼻子所想聞的是花椒與蘭草,卻聞不到,就叫做阻塞嗅覺;嘴巴所想說的是誰是誰非,卻不能說,就叫做阻塞智慧;身體所想舒服的是美麗與厚實,卻得不到,就叫做抑制舒适;意念所想做的是放縱安逸,卻做不到,就叫做抑制本性。
凡此種種阻塞,都是殘毀自己的根源,清除殘毀自己的根源,放縱一情欲一直到死,即使隻有一天,一月,一年,十年,這就是我所說的養生。
留住殘毀自己的根源,檢束而不放棄,憂懼煩惱一直到老,即使有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不是我所說的養生。
&rsquo管仲又說:&lsquo我已經告訴你怎樣養生了,送死又該怎樣呢?&rsquo晏嬰說:&lsquo送死就簡單了,我怎麼跟你說呢?&rsquo管仲說:&lsquo我就是想聽聽。
&rsquo晏嬰說:&lsquo已經死了,難道能由我嗎?燒成灰也行,沉下水也行,埋入土中也行,露在外面也行,包上柴草扔到溝壑裡也行,穿上禮服繡衣放入棺椁裡也行,碰上什麼都行。
&rsquo管仲回頭對鮑叔黃子說:&lsquo養生與送死的方法,我們兩人已經說盡了。
&rsquo&rdquo 【原文】 子産相鄭①,專國之政。
三年,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
朝好酒,穆好色。
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曲成封②,望門百步③,糟漿之氣逆于人鼻。
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④,室内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
雖水火兵刃一交一于前,弗知也。
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者以盈之⑤。
方其耽于色也,屏親昵,絕一交一遊,逃于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惬。
鄉有處子之娥姣者⑥,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⑦。
子産日夜以為戚,密造一鄧一析而謀之⑧。
曰:&ldquo僑聞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國,此言自于近至于遠也。
僑為國則治矣,而家則亂矣。
其道逆邪?将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诏之⑨!&rdquo一鄧一析曰:&ldquo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
子奚不時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誘以禮義之尊乎?&rdquo子産用一鄧一析之言,因間以谒其兄弟,而告之曰:&ldquo人之所以貴于禽一獸者,智慮。
智慮之所将者⑩,禮義。
禮義成,則名位至矣。
若觸情而動,耽于嗜欲,則性命危矣。
子納僑之言,則朝腎海而夕食祿矣。
&rdquo朝穆曰:&ldquo吾知之久矣,擇之亦久矣,豈待若言而後識之哉?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
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誇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
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
且若以治國之能誇物,欲以說辭亂我之心,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哉?我又欲與若别之。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一交一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亂,而性一交一逸。
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暫行于一國,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
吾常欲以此術而喻之■,若反以彼術而教我哉?&rdquo子産忙然無以應之■。
他日以告一鄧一析。
一鄧一析曰:&ldquo子與真一人居而不知也,孰謂子智者乎?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rdquo 【注釋】 ①子産&mdash&mdash即公孫僑、公孫成子,春秋時政治家,鄭貴族子國之子,名僑,字子産,鄭簡公十二年(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執政。
②積曲成封&mdash&mdash曲,酒曲,釀酒的發酵劑。
封,土堆。
③望&mdash&mdash楊伯峻:&ldquo《廣雅·釋诂》雲:望,至也。
&rdquo ④悔吝&mdash&mdash悔恨。
⑤稚齒■■&mdash&mdash稚齒,年少。
■■,音wǒ(我)tuǒ(妥),美好貌,指女子。
⑥娥姣&mdash&mdash美好,指女子。
⑦弗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弗&rsquo字疑衍,或者為&lsquo必&rsquo字之誤。
&rdquo ⑧造&mdash&mdash往,到。
⑨诏&mdash&mdash告,多用于上告下,本文是謙同。
⑩将&mdash&mdash秉承。
■喻之&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喻之,當作&lsquo喻若&rsquo。
&rdquo ■忙然&mdash&mdash即茫然,失意貌。
【譯文】 子産任鄭國的宰相,掌握了國家的政權。
三年之後,好人服從他的教化,壞人害怕他的禁令,鄭國得到了治理,各國諸侯都害怕鄭國。
他有個哥哥叫公孫朝,有個弟弟叫公孫穆。
公孫朝嗜好飲酒,公孫穆嗜好女色。
公孫朝的家裡,收藏的酒達一千壇,積蓄的酒曲堆成山,離他家大門還有一百步遠,酒糟的氣味便撲鼻而來。
在他被酒菜荒廢的日子裡,不知道時局的安危,人理的悔恨,家業的有無,親族的遠近,生死的哀樂,即使是水火兵刃一齊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
公孫穆的後院并列着幾十個房間,裡面都放着挑選來的年輕美貌的女子。
在他沉湎于女色的日子裡,排除一切親戚,斷絕所有的朋友,躲到了後院裡,日以繼夜,三個月才出來一次,還覺得不惬意。
發現鄉間有美貌的處一女,一定要用錢财把她弄來,托人做媒并引誘她,必須到了手才罷休。
子産日夜為他倆憂愁,悄悄地到一鄧一析那裡讨論辦法,說:&ldquo我聽說修養好自身然後推及家庭,治理好家庭然後推及國家,這是說從近處開始,然後推廣到遠處。
我治理鄭國已經成功了,而家庭卻混亂了。
是我的方法錯了嗎?有什麼辦法挽救我這兩個兄弟呢?請你告訴我。
&rdquo一鄧一析說:&ldquo我已經奇怪很久了,沒敢先說出來,你為何不在他們清醒的時候,用性命的重要去曉喻他們,用禮義的尊貴去誘導他們呢?&rdquo子産采用了一鄧一析的話,找了個機會去見他的兩位兄弟,告訴他們說:&ldquo人比禽一獸尊貴的地方,在于人有智慧思慮。
智慧思慮所依據的是禮義。
成就了禮義,那麼名譽和地位也就來了。
你們放縱一情欲去做事,沉溺于嗜欲,那麼性命就危險了。
你們聽我的話,早上悔改,晚上就會得到俸祿了。
&rdquo公孫朝和公孫穆說:&ldquo我懂得這些已經很久了,做這樣的選擇也已經很久了,難道要等你講了以後我們才懂得嗎?生存難得碰上,死亡卻容易到來。
以難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來的死亡,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呢?你想尊重禮義以便向人誇耀,抑制本性以招來名譽,我以為這還不如死了好。
為了要享盡一生的歡娛,
孔子為魯司寇,以原憲為家邑宰。
窭,音j&ugra一ve(據),張湛注:&ldquo貧也。
&rdquo ②子貢殖于衛&mdash&mdash子貢,姓端末,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衛國人。
殖,指貨殖,經商。
【譯文】 楊朱說:&ldquo原憲在魯國十分貧窮,子貢在衛國經商掙錢。
原憲的貧窮損害了生命,子貢的經商累壞了身體。
&rdquo&ldquo那麼貧窮也不行,經商也不行,怎樣才行呢?&rdquo答:&ldquo正确的辦法在于使生活快樂,正确的辦法在于使身體安逸。
所以善于使生活快樂的人不會貧窮,善于使身體安逸的人不去經商。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古語有之,&lsquo生相憐,死相捐。
&rsquo此語至矣。
相憐之道,非難情也,勤能使逸,饑能使飽,寒能使一溫一,窮能使達也。
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錦,不陳犧牲①,不設明器也。
晏平仲問養生于管夷吾②。
管夷吾曰:&lsquo肆之而已,勿壅勿■③。
&rsquo晏平仲曰:&lsquo其目奈何?&rsquo夷吾曰:&lsquo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阏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蘭④,而不得嗅,謂之阏顫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阏智;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行,謂之阏适;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阏性。
凡此諸阏,廢虐之主⑥。
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⑦,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
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⑧,戚戚然以至久生⑨,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rsquo管夷吾曰:&lsquo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rsquo晏平仲曰:&lsquo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rsquo管夷吾曰:&lsquo吾固欲聞之。
&rsquo平仲曰:&lsquo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⑩,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衮衣繡裳而納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rsquo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lsquo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
&rsquo&rdquo 【注釋】 ①犧牲&mdash&mdash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稱。
②晏平仲&mdash&mdash即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
③阏&mdash&mdash音&egra一ve(厄),阻塞。
④椒蘭&mdash&mdash花椒和蘭草,都很香。
⑤顫&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鼻通曰顫。
&rdquo ⑥廢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廢,大也。
&rdquo《釋文》:&ldquo廢虐,毀殘也。
&rdquo ⑦熙熙然&mdash&mdash《釋文》:&ldquo縱一情欲也。
&rdquo ⑧錄&mdash&mdash檢束。
⑨戚戚然&mdash&mdash憂懼貌。
⑩瘗&mdash&mdash音y(意),埋葬。
&igra一ve ■衮衣&mdash&mdash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眼。
椁&mdash&mdash棺外的套棺。
【譯文】 楊朱說:&ldquo古代有句話說:&lsquo活着的時候互相憐愛,死了便互相抛棄。
&rsquo這句話說到底了。
互相憐愛的方法,不僅僅在于感情,過于勤苦的,能使他安逸,饑餓了能使他吃飽,寒冷了能使他一溫一暖,窮困了能使他順利。
互相抛棄的方法,并不是不互相悲哀,而是口中不含珍珠美玉,身上不穿文彩繡衣, 祭奠不設犧牲食品,埋葬不擺冥間器具。
晏嬰向管仲詢問養生之道。
管仲說:&lsquo放縱罷了,不要壅塞,不要阻擋。
&rsquo晏嬰問:&lsquo具體事項是什麼?&rsquo管仲說:&lsquo耳朵想聽什麼就聽什麼,眼睛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鼻子想聞什麼就聞什麼,嘴巴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身體想怎麼舒服就怎麼舒服,意念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耳朵所想聽的是悅耳的聲音,卻聽不到,就叫做阻塞耳聰;眼睛所想見的是漂亮的顔色,卻看不到,就叫做阻塞目明;鼻子所想聞的是花椒與蘭草,卻聞不到,就叫做阻塞嗅覺;嘴巴所想說的是誰是誰非,卻不能說,就叫做阻塞智慧;身體所想舒服的是美麗與厚實,卻得不到,就叫做抑制舒适;意念所想做的是放縱安逸,卻做不到,就叫做抑制本性。
凡此種種阻塞,都是殘毀自己的根源,清除殘毀自己的根源,放縱一情欲一直到死,即使隻有一天,一月,一年,十年,這就是我所說的養生。
留住殘毀自己的根源,檢束而不放棄,憂懼煩惱一直到老,即使有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不是我所說的養生。
&rsquo管仲又說:&lsquo我已經告訴你怎樣養生了,送死又該怎樣呢?&rsquo晏嬰說:&lsquo送死就簡單了,我怎麼跟你說呢?&rsquo管仲說:&lsquo我就是想聽聽。
&rsquo晏嬰說:&lsquo已經死了,難道能由我嗎?燒成灰也行,沉下水也行,埋入土中也行,露在外面也行,包上柴草扔到溝壑裡也行,穿上禮服繡衣放入棺椁裡也行,碰上什麼都行。
&rsquo管仲回頭對鮑叔黃子說:&lsquo養生與送死的方法,我們兩人已經說盡了。
&rsquo&rdquo 【原文】 子産相鄭①,專國之政。
三年,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
朝好酒,穆好色。
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曲成封②,望門百步③,糟漿之氣逆于人鼻。
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④,室内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
雖水火兵刃一交一于前,弗知也。
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者以盈之⑤。
方其耽于色也,屏親昵,絕一交一遊,逃于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惬。
鄉有處子之娥姣者⑥,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⑦。
子産日夜以為戚,密造一鄧一析而謀之⑧。
曰:&ldquo僑聞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國,此言自于近至于遠也。
僑為國則治矣,而家則亂矣。
其道逆邪?将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诏之⑨!&rdquo一鄧一析曰:&ldquo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
子奚不時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誘以禮義之尊乎?&rdquo子産用一鄧一析之言,因間以谒其兄弟,而告之曰:&ldquo人之所以貴于禽一獸者,智慮。
智慮之所将者⑩,禮義。
禮義成,則名位至矣。
若觸情而動,耽于嗜欲,則性命危矣。
子納僑之言,則朝腎海而夕食祿矣。
&rdquo朝穆曰:&ldquo吾知之久矣,擇之亦久矣,豈待若言而後識之哉?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
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誇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
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
且若以治國之能誇物,欲以說辭亂我之心,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哉?我又欲與若别之。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一交一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亂,而性一交一逸。
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暫行于一國,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
吾常欲以此術而喻之■,若反以彼術而教我哉?&rdquo子産忙然無以應之■。
他日以告一鄧一析。
一鄧一析曰:&ldquo子與真一人居而不知也,孰謂子智者乎?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rdquo 【注釋】 ①子産&mdash&mdash即公孫僑、公孫成子,春秋時政治家,鄭貴族子國之子,名僑,字子産,鄭簡公十二年(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執政。
②積曲成封&mdash&mdash曲,酒曲,釀酒的發酵劑。
封,土堆。
③望&mdash&mdash楊伯峻:&ldquo《廣雅·釋诂》雲:望,至也。
&rdquo ④悔吝&mdash&mdash悔恨。
⑤稚齒■■&mdash&mdash稚齒,年少。
■■,音wǒ(我)tuǒ(妥),美好貌,指女子。
⑥娥姣&mdash&mdash美好,指女子。
⑦弗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弗&rsquo字疑衍,或者為&lsquo必&rsquo字之誤。
&rdquo ⑧造&mdash&mdash往,到。
⑨诏&mdash&mdash告,多用于上告下,本文是謙同。
⑩将&mdash&mdash秉承。
■喻之&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喻之,當作&lsquo喻若&rsquo。
&rdquo ■忙然&mdash&mdash即茫然,失意貌。
【譯文】 子産任鄭國的宰相,掌握了國家的政權。
三年之後,好人服從他的教化,壞人害怕他的禁令,鄭國得到了治理,各國諸侯都害怕鄭國。
他有個哥哥叫公孫朝,有個弟弟叫公孫穆。
公孫朝嗜好飲酒,公孫穆嗜好女色。
公孫朝的家裡,收藏的酒達一千壇,積蓄的酒曲堆成山,離他家大門還有一百步遠,酒糟的氣味便撲鼻而來。
在他被酒菜荒廢的日子裡,不知道時局的安危,人理的悔恨,家業的有無,親族的遠近,生死的哀樂,即使是水火兵刃一齊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
公孫穆的後院并列着幾十個房間,裡面都放着挑選來的年輕美貌的女子。
在他沉湎于女色的日子裡,排除一切親戚,斷絕所有的朋友,躲到了後院裡,日以繼夜,三個月才出來一次,還覺得不惬意。
發現鄉間有美貌的處一女,一定要用錢财把她弄來,托人做媒并引誘她,必須到了手才罷休。
子産日夜為他倆憂愁,悄悄地到一鄧一析那裡讨論辦法,說:&ldquo我聽說修養好自身然後推及家庭,治理好家庭然後推及國家,這是說從近處開始,然後推廣到遠處。
我治理鄭國已經成功了,而家庭卻混亂了。
是我的方法錯了嗎?有什麼辦法挽救我這兩個兄弟呢?請你告訴我。
&rdquo一鄧一析說:&ldquo我已經奇怪很久了,沒敢先說出來,你為何不在他們清醒的時候,用性命的重要去曉喻他們,用禮義的尊貴去誘導他們呢?&rdquo子産采用了一鄧一析的話,找了個機會去見他的兩位兄弟,告訴他們說:&ldquo人比禽一獸尊貴的地方,在于人有智慧思慮。
智慧思慮所依據的是禮義。
成就了禮義,那麼名譽和地位也就來了。
你們放縱一情欲去做事,沉溺于嗜欲,那麼性命就危險了。
你們聽我的話,早上悔改,晚上就會得到俸祿了。
&rdquo公孫朝和公孫穆說:&ldquo我懂得這些已經很久了,做這樣的選擇也已經很久了,難道要等你講了以後我們才懂得嗎?生存難得碰上,死亡卻容易到來。
以難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來的死亡,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呢?你想尊重禮義以便向人誇耀,抑制本性以招來名譽,我以為這還不如死了好。
為了要享盡一生的歡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