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楊朱遊于魯①,舍于孟氏。
孟氏問曰:&ldquo人而已矣,奚以名為?&rdquo曰:&ldquo以名者為富。
&rdquo&ldquo既富矣,奚不已焉?&rdquo曰:&ldquo為貴。
&rdquo&ldquo既貴矣,奚不已焉?&rdquo曰:&ldquo為死。
&rdquo&ldquo既死矣,奚為焉?&rdquo曰:&ldquo為子孫。
&rdquo&ldquo莖奚益于子孫?&rdquo曰:&ldquo名乃苦其身,■其心。
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一黨一,況子孫乎?&rdquo&ldquo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
&rdquo曰:&ldquo管仲之相齊也,君一婬一亦一婬一,君奢亦奢②。
志合言從,道行國霸。
死之後,管氏而已。
田氏之相齊也,君盈則己降,君■則己施③,民皆歸之,因有齊國,子孫享之,至今不絕。
若實名貧,僞名富。
&rdquo曰④:&ldquo實無名,名無實。
名者,僞而已矣。
昔者堯舜僞以天下讓許由、善卷⑤,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
伯夷、叔齊實以孤竹君讓而終亡其國⑥,餓死于首一陽一之山。
實、僞之辯,如此其省也。
&rdquo 【注釋】 ①楊朱&mdash&mdash戰國初思想家,又稱為楊子、一陽一子居、一陽一生,魏國人。
主張&ldquo貴生&rdquo、&ldquo重己&rdquo、&ldquo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rdquo,孟子說他:&ldquo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rdquo ②君一婬一亦一婬一,君奢亦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言不專美惡于己。
&rdquo ③君盈則己降,君覽則己施&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此推惡于君也。
&rdquo ④曰&mdash&mdash以下仍為楊朱之言。
⑤堯舜僞以天下讓許由、善卷&mdash&mdash楊伯峻:&ldquo堯以天下讓許由,事又見《莊子·逍遙遊篇》。
舜讓天下于善卷,亦見《莊子·逍遙遊篇》及《盜跖篇》。
&rdquo ⑥孤竹君&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禦覽》四二四、《類聚》二十一引并無&lsquo君&rsquo字,是也。
&rdquo 【譯文】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ldquo做人就是了,為什麼要名聲呢?&rdquo楊朱回答說:&ldquo要以名聲去發财。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富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做官。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了死後喪事的榮耀。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死了,還為什麼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子孫。
&rdquo孟氏又問:&ldquo名聲對子孫有什麼好處?&rdquo楊朱說:&ldquo名聲是身體辛苦、心念焦慮才能得到的。
伴随着名聲而來的,好處可以及于宗族,利益可以遍施鄉裡,又何況子孫呢?&rdquo孟氏說:&ldquo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廉潔,廉潔就會貧窮;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謙讓,謙讓就會低賤。
&rdquo楊朱說:&ldquo管仲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一婬一亂,他也一婬一亂;國君奢侈,他也奢侈。
意志與國君相合,言論被國君聽從,治國之道順利實行,齊國在諸侯中成為霸主。
死了以後,管仲還是管仲。
田氏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富有,他便貧苦;國君搜括,他便施舍。
老百姓都歸向于他,他因而占有了齊國,子子孫孫享受,至今沒有斷絕。
像這樣,真實的名聲會貧窮,虛假的名聲會富貴。
&rdquo楊朱又說:&ldquo有實事的沒有名聲,有名聲的沒有實事。
名聲這東西,實際上是虛僞的。
過去堯舜虛僞地把天下讓給許由、善卷,而實際上并沒有失去天下,享受帝位達百年之久。
伯夷、叔齊真實地把孤竹國君位讓了出來而終于失掉了國家,餓死在首一陽一山上。
真實與虛僞的區 别,就像這樣明白。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百年,壽之大齊①。
得百年者千無一焉。
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
夜眠之所弭②,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
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
量十數年之中,■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③,亦亡一時之中爾。
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複不可常厭足④,聲色不可常玩聞。
乃複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爾順耳目之觀聽⑤,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住,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⑥,故不為名所勸⑦;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
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rdquo 【注釋】 ①齊&mdash&mdash定限。
②弭&mdash&mdash除去。
③■然&mdash&mdash音yóu(由),舒适自得貌。
介&mdash&mdash微小。
④厭&mdash&mdash通&ldquo餍&rdquo,吃飽,引申為滿足。
⑤■■&mdash&mdash獨行貌。
順&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順&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元本、世德堂本并作&lsquo慎&rsquo。
《意林》引同。
&rdquo順通慎。
⑥當身&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當身&rsquo乃&lsquo當生&rsquo之誤。
下雲,&lsquo死後之名非所取也&rsquo,&lsquo當生&rsquo與&lsquo死後&rsquo正相對。
下文雲,&lsquo且趣當生,奚遑死後&rsquo,是其證。
&rdquo ⑦勸&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四解》本&lsquo勸&rsquo作&lsquo觀&rsquo,今依吉府本、《道藏》白文本、世德堂本正。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一百歲,是壽命的極限。
能活到一百歲的,一千人中難有一人。
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與衰老糊塗的時間,幾乎占去了一半時間。
再去掉夜間睡眠的時間,去掉白天休息的時間,又幾乎占去了一半。
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優愁,又幾乎占去了一半。
估計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沒有絲毫顧慮的時間,也沒有其中的一半。
那麼人生在世又為了什麼呢?有什麼快樂呢?為了味美豐富的食物吧,為了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吧,可是味美豐富的食物并不能經常得到滿足,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也不能經常聽得到與玩得到。
再加上要被刑罰所禁止,被賞賜所規勸,被名譽所推進,被法網所阻遏,惶恐不安地去競争一時的虛僞聲譽,以圖死後所留下的榮耀,孤獨謹慎地去選擇耳朵可以聽的東西與眼睛可以看的東西,愛惜身體與意念的是與非,白白地喪失了當時最高的快樂,不能自一由自在地活一段時間,這與罪惡深重的囚犯所關押的一層又一層的牢籠又有什麼區别呢?上古的人懂得出生是暫時的到來,懂得死亡是暫時的離去,因而随心所欲地行動,不違背自然的喜好,不減少今生的娛樂,所以不被名譽所規勸,順從自然本性去遊玩,不違背萬物的喜好,不博取死後的名譽,所以不被刑罰所牽連。
名譽的先後,壽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
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 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
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
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①。
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②。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
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纣,死則腐骨。
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逢死後?&rdquo 【注釋】 ①賤非所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皆自然爾,非能之所為也。
&rdquo楊伯峻:&ldquo&lsquo故生非所生&rsquo諸&lsquo所&rsquo字下疑皆脫&lsquo能&rsquo字。
此數語緊承&lsquo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能也&rsquo而言。
細繹張注及下文盧解,似其所見本俱有&lsquo能&rsquo字。
&rdquo ②齊貴齊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皆同歸于自然。
&rdquo盧重玄解:&ldquo賢愚、貴賤、臭腐、消滅皆形所不自能也,不自能,則含生之質未嘗不齊。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萬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
生存就有賢有愚、有貴有賤,這是不同的;死亡就有腐爛發臭、消失滅亡,這是相同的。
即使是這樣,賢愚與貴賤也不是人所能辦到的,腐臭、消滅也不是人所能辦到的。
所以生不是人所能生,死不是人所能死,賢不是人所能賢,愚不是人所能愚,貴不是人所能貴,賤也不是人所能賤,然而萬物的生與死是一樣的,賢與愚是一樣的,貴與賤也是一樣的。
活十年也是死,活百年也是死。
仁人聖人也是死,兇人愚人也是死。
活着是堯舜,死了便是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是腐骨。
腐骨是一樣的,誰知道它們的差異呢?姑且追求今生,哪有工夫顧及死後?&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郵①,以放餓死②。
展季非亡情③,矜貞之郵,以放寡宗④。
清貞之誤善之若此。
&rdquo 【注釋】 ①矜清之郵&mdash&mdash矜,顧惜。
清,清白。
郵,通&ldquo尤&rdquo,最。
介夷過于清白,指周武王滅商後,伯夷恥之,誓不食周粟,至餓死于首一陽一山之事。
②放&mdash&mdash音fǎng(訪),至。
③展季非亡情&mdash&mdash展季,即展禽,名獲,字季,又稱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仕為士師,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
④寡宗&mdash&mdash宗,宗族。
寡宗,指宗族後代很少。
【譯文】 楊朱說:&ldquo伯夷不是沒有欲一望,但過于顧惜清白的名聲,以至于餓死了。
展季不是沒有人情,但過于顧惜正直的名聲,以至于宗人稀少。
清白與正直的失誤就像他們兩人這樣。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原憲窭于魯①,子貢殖于衛②。
原憲之窭損生,子貢之殖累身。
&rdquo&ldquo然則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rdquo曰:&ldquo可在樂生,可在逸身。
故善樂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rdquo 【注釋】 ①原憲
孟氏問曰:&ldquo人而已矣,奚以名為?&rdquo曰:&ldquo以名者為富。
&rdquo&ldquo既富矣,奚不已焉?&rdquo曰:&ldquo為貴。
&rdquo&ldquo既貴矣,奚不已焉?&rdquo曰:&ldquo為死。
&rdquo&ldquo既死矣,奚為焉?&rdquo曰:&ldquo為子孫。
&rdquo&ldquo莖奚益于子孫?&rdquo曰:&ldquo名乃苦其身,■其心。
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一黨一,況子孫乎?&rdquo&ldquo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
&rdquo曰:&ldquo管仲之相齊也,君一婬一亦一婬一,君奢亦奢②。
志合言從,道行國霸。
死之後,管氏而已。
田氏之相齊也,君盈則己降,君■則己施③,民皆歸之,因有齊國,子孫享之,至今不絕。
若實名貧,僞名富。
&rdquo曰④:&ldquo實無名,名無實。
名者,僞而已矣。
昔者堯舜僞以天下讓許由、善卷⑤,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
伯夷、叔齊實以孤竹君讓而終亡其國⑥,餓死于首一陽一之山。
實、僞之辯,如此其省也。
&rdquo 【注釋】 ①楊朱&mdash&mdash戰國初思想家,又稱為楊子、一陽一子居、一陽一生,魏國人。
主張&ldquo貴生&rdquo、&ldquo重己&rdquo、&ldquo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rdquo,
&rdquo ②君一婬一亦一婬一,君奢亦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言不專美惡于己。
&rdquo ③君盈則己降,君覽則己施&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此推惡于君也。
&rdquo ④曰&mdash&mdash以下仍為楊朱之言。
⑤堯舜僞以天下讓許由、善卷&mdash&mdash楊伯峻:&ldquo堯以天下讓許由,事又見《
舜讓天下于善卷,亦見《莊子·逍遙遊篇》及《盜跖篇》。
&rdquo ⑥孤竹君&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禦覽》四二四、《類聚》二十一引并無&lsquo君&rsquo字,是也。
&rdquo 【譯文】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ldquo做人就是了,為什麼要名聲呢?&rdquo楊朱回答說:&ldquo要以名聲去發财。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富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做官。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了死後喪事的榮耀。
&rdquo孟氏又問:&ldquo已經死了,還為什麼呢?&rdquo楊朱說:&ldquo為子孫。
&rdquo孟氏又問:&ldquo名聲對子孫有什麼好處?&rdquo楊朱說:&ldquo名聲是身體辛苦、心念焦慮才能得到的。
伴随着名聲而來的,好處可以及于宗族,利益可以遍施鄉裡,又何況子孫呢?&rdquo孟氏說:&ldquo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廉潔,廉潔就會貧窮;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謙讓,謙讓就會低賤。
&rdquo楊朱說:&ldquo管仲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一婬一亂,他也一婬一亂;國君奢侈,他也奢侈。
意志與國君相合,言論被國君聽從,治國之道順利實行,齊國在諸侯中成為霸主。
死了以後,管仲還是管仲。
田氏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富有,他便貧苦;國君搜括,他便施舍。
老百姓都歸向于他,他因而占有了齊國,子子孫孫享受,至今沒有斷絕。
像這樣,真實的名聲會貧窮,虛假的名聲會富貴。
&rdquo楊朱又說:&ldquo有實事的沒有名聲,有名聲的沒有實事。
名聲這東西,實際上是虛僞的。
過去堯舜虛僞地把天下讓給許由、善卷,而實際上并沒有失去天下,享受帝位達百年之久。
伯夷、叔齊真實地把孤竹國君位讓了出來而終于失掉了國家,餓死在首一陽一山上。
真實與虛僞的區 别,就像這樣明白。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百年,壽之大齊①。
得百年者千無一焉。
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
夜眠之所弭②,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
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
量十數年之中,■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③,亦亡一時之中爾。
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複不可常厭足④,聲色不可常玩聞。
乃複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爾順耳目之觀聽⑤,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住,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⑥,故不為名所勸⑦;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
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rdquo 【注釋】 ①齊&mdash&mdash定限。
②弭&mdash&mdash除去。
③■然&mdash&mdash音yóu(由),舒适自得貌。
介&mdash&mdash微小。
④厭&mdash&mdash通&ldquo餍&rdquo,吃飽,引申為滿足。
⑤■■&mdash&mdash獨行貌。
順&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順&rsquo,《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元本、世德堂本并作&lsquo慎&rsquo。
《意林》引同。
&rdquo順通慎。
⑥當身&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當身&rsquo乃&lsquo當生&rsquo之誤。
下雲,&lsquo死後之名非所取也&rsquo,&lsquo當生&rsquo與&lsquo死後&rsquo正相對。
下文雲,&lsquo且趣當生,奚遑死後&rsquo,是其證。
&rdquo ⑦勸&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四解》本&lsquo勸&rsquo作&lsquo觀&rsquo,今依吉府本、《道藏》白文本、世德堂本正。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一百歲,是壽命的極限。
能活到一百歲的,一千人中難有一人。
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與衰老糊塗的時間,幾乎占去了一半時間。
再去掉夜間睡眠的時間,去掉白天休息的時間,又幾乎占去了一半。
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優愁,又幾乎占去了一半。
估計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沒有絲毫顧慮的時間,也沒有其中的一半。
那麼人生在世又為了什麼呢?有什麼快樂呢?為了味美豐富的食物吧,為了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吧,可是味美豐富的食物并不能經常得到滿足,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也不能經常聽得到與玩得到。
再加上要被刑罰所禁止,被賞賜所規勸,被名譽所推進,被法網所阻遏,惶恐不安地去競争一時的虛僞聲譽,以圖死後所留下的榮耀,孤獨謹慎地去選擇耳朵可以聽的東西與眼睛可以看的東西,愛惜身體與意念的是與非,白白地喪失了當時最高的快樂,不能自一由自在地活一段時間,這與罪惡深重的囚犯所關押的一層又一層的牢籠又有什麼區别呢?上古的人懂得出生是暫時的到來,懂得死亡是暫時的離去,因而随心所欲地行動,不違背自然的喜好,不減少今生的娛樂,所以不被名譽所規勸,順從自然本性去遊玩,不違背萬物的喜好,不博取死後的名譽,所以不被刑罰所牽連。
名譽的先後,壽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
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 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
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
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①。
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②。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
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纣,死則腐骨。
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逢死後?&rdquo 【注釋】 ①賤非所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皆自然爾,非能之所為也。
&rdquo楊伯峻:&ldquo&lsquo故生非所生&rsquo諸&lsquo所&rsquo字下疑皆脫&lsquo能&rsquo字。
此數語緊承&lsquo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能也&rsquo而言。
細繹張注及下文盧解,似其所見本俱有&lsquo能&rsquo字。
&rdquo ②齊貴齊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皆同歸于自然。
&rdquo盧重玄解:&ldquo賢愚、貴賤、臭腐、消滅皆形所不自能也,不自能,則含生之質未嘗不齊。
&rdquo 【譯文】 楊朱說:&ldquo萬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
生存就有賢有愚、有貴有賤,這是不同的;死亡就有腐爛發臭、消失滅亡,這是相同的。
即使是這樣,賢愚與貴賤也不是人所能辦到的,腐臭、消滅也不是人所能辦到的。
所以生不是人所能生,死不是人所能死,賢不是人所能賢,愚不是人所能愚,貴不是人所能貴,賤也不是人所能賤,然而萬物的生與死是一樣的,賢與愚是一樣的,貴與賤也是一樣的。
活十年也是死,活百年也是死。
仁人聖人也是死,兇人愚人也是死。
活着是堯舜,死了便是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是腐骨。
腐骨是一樣的,誰知道它們的差異呢?姑且追求今生,哪有工夫顧及死後?&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郵①,以放餓死②。
展季非亡情③,矜貞之郵,以放寡宗④。
清貞之誤善之若此。
&rdquo 【注釋】 ①矜清之郵&mdash&mdash矜,顧惜。
清,清白。
郵,通&ldquo尤&rdquo,最。
介夷過于清白,指周武王滅商後,伯夷恥之,誓不食周粟,至餓死于首一陽一山之事。
②放&mdash&mdash音fǎng(訪),至。
③展季非亡情&mdash&mdash展季,即展禽,名獲,字季,又稱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仕為士師,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
④寡宗&mdash&mdash宗,宗族。
寡宗,指宗族後代很少。
【譯文】 楊朱說:&ldquo伯夷不是沒有欲一望,但過于顧惜清白的名聲,以至于餓死了。
展季不是沒有人情,但過于顧惜正直的名聲,以至于宗人稀少。
清白與正直的失誤就像他們兩人這樣。
&rdquo 【原文】 楊朱曰:&ldquo原憲窭于魯①,子貢殖于衛②。
原憲之窭損生,子貢之殖累身。
&rdquo&ldquo然則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rdquo曰:&ldquo可在樂生,可在逸身。
故善樂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rdquo 【注釋】 ①原憲